在探讨“手工壶”的概念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紫砂壶的制作过程。传统上,“手工制”紫砂壶意味着除了那些质量不佳的“灌浆壶”之外,所有紫砂壶都是由手工创造的。更准确地说,应该区分为拍制身筒、制壶盖和钮等部分的手工制作。这一说法体现了对手工艺品价值的认可,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误解。
随着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对艺术品的追求日益增长,“手工壶”这一概念逐渐被推广。在这个背景下,不少卖家开始使用“全手工制”或“纯手工制作”的标签来吸引顾客,这种做法可能是为了迎合市场趋势,但也有可能是在无知或故意模糊事实的情况下所作。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手工壶”的定义呢?按照字面意思,它应当是完全依赖于双手进行制作。而用模具作为辅助工具进行制作是否仍属于“全 手 工 制 壺”?茶叶界有一个类似划分,即将茶叶分为机制茶与人力茶,用机械代替人的操作称之为机制茶,而从采摘到加工都通过人力完成则被视作人力茶。同理,在紫砂壶领域,如果某个步骤借助机械化而非直接以双手完成,那么它就不符合真正意义上的“全 手 工 制 壺”。
如果我们仅凭这样的定义去衡量陶瓷作品价值,那么许多世界级名器名物恐怕要从博物馆中移走,因为它们都使用过模具。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模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工具之一。即便在明代,也有记录显示人们使用过模具来制造紫砂器皿。
实际上,生产高品质的紫砂器件并不仅限于单纯的手动操作。在现代条件下,借助精巧设计和先进技术,如模具成型,可以大幅提高效率并保证产品质量。此外,一些顶尖技艺达人的如宜兴出生的潘春芳,她曾在《中国紫砂》撰文中提及古代定窑用的模具技术。
在这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完全没有工具支持,以一双孤独的手创造出完美无瑕的艺术品。我们的目光应保持清晰,不应因偏见而忽略事实真相。如果大量需求且工程复杂时,用上好的材料配以精密设备,是非常有效且经济的一种方式。此外,有如七老王寅春大师那样的能人物士,他们甚至可以自己打造高级别图案多样化和精致细腻的地球形状模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不仅老一辈的大师们恢复了古老技艺(让我们想起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杨彭年的故事,他不同于当时多数人使用模具,他采用的是古法),现在四五十岁年龄段内优秀技艺人才也学会了这些传统方法;即使对于学艺的小伙伴来说,他们也应该学习这种自古流传至今的手工作坊技巧,因为拍身桶这样做出来会更加具有个性,并且已成为新潮流。但值得指出的是,有时候言辞上的夸张与不恰当会导致混淆,使一些事情显得比实际情况更为重要,比如把只拍了一次身体就抬升到"全 手 工 制 壸"这样的表述简直违反了语义学规范中的称谓"拍身桶"。因此,只有考虑到成型难度、费力的艰辛以及产量有限,其价格自然会高于那些用上了普通塑料模型或者其他类型金属铸型做出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公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