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茶文化的浪潮中,"手工壶"这个概念似乎变得格外受关注。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一概念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紫砂壶的制作过程中,除了那些质量非常低劣、仅仅是通过金属浇灌成型的“灌浆壶”之外,其余所有紫砂壶无一例外,都经过了手工制成。这意味着说“全手工制壶”这样的表述实际上更应该指的是手工拍制身筒、手工制作壶盖和壶钮等部分,这样才更加准确。

当我们听到一些销售商或业内人士提及“全手工制作”的紫砂壶时,不免感到有些迷惑。深究其含义,“全手工制作”的紫砂壶通常指的是没有使用模具进行生产的一些艺术品。随着对紫砂文化越来越多的人群的关注,“新概念”不断涌现,其中关于泥料分类和名称也让人难以捉摸。而近年来的“手工壶”概念更是引起了人们对于传统艺人的思考与疑问。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理解这所谓的手工 壸呢?从字面意义上讲,它意味着完全依靠双手进行创作。但是,如果将此标准应用于所有紫砂器皿,那么即使使用了模具,也被视为是属于非 手工作品吗?就像茶叶一样,将其分为机制茶叶和 手工作品。如果每一步都依赖于机械化操作,那么它就不再算得上是 手工作品。但如果借助工具,但仍然以 手为主完成整个过程,那么它仍然可以被称为 是一种 作品。

如果按照这种逻辑去衡量一个陶瓷艺术品的价值,那么许多世界级名器名物恐怕都会不得不从博物馆里撤出,因为它们都曾经使用过模具。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模具一直都是我们创造陶瓷艺术的一个重要工具之一,即使是在明代,有人已经开始利用模具来制造这些精美器皿了。

在制作一件完美的 紫砂 壸时,我们需要数十种不同的工具,而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模具。只是因为某些结构复杂或者批量较大的情况下,用模具来塑形是一种高效简便的手段。而且,并不是没有任何人能够只凭一双巧妙的手臂就能创造出独特而精致的地球上的珍宝。

我们的态度应该客观公正地看待这场关于是否采用模具的问题。如果需求巨大且工程简单,用起来自然是不错的一种选择。此外,还有一些如七老王寅春这样的大师们,他们甚至能用翻模技法来制作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有老一辈的大师们恢复并传承古法(比如清嘉庆、道光年代杨彭年的做法),现在四五十岁的优秀艺人们也能够掌握拍身桶技法;甚至年轻学艺者也逐渐学会了这些古老而又神秘的手艺,因为拍身桶能够带给作品更多个性化和独特感,这已成为新的潮流。不过,在讨论这些问题时,我们必须避免虚夸和误导性的表述,如把单纯拍身桶抬至“全手 工制”,这显然与语义学规范相悖,更应尊重术语中的原意,如叫做“拍 身 桶”,若确实超过了由 模 极 制 的效果,而考虑到成型难度高、费力且产量少,其价格自然会比较昂贵。这样的解释还是比较公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