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贡茶 -名称 清代贡茶 清代贡茶 -相关信息清代贡茶 清宫的饮茶习俗,是以调饮(饮奶茶)与清饮并用。清初,按旗俗以饮奶茶为主,清朝后期,逐渐改为以清饮为主。据清宫钦定总管内务府则例规定,从皇上至皇子,每人每曰供应调制奶茶(包括作点心等食用)均有奶牛头数份例:皇上每日乳牛一百头,皇太后二十四头,皇后二十五头,皇贵妃六头,贵妃四头,妃三头,嫔二头,阿哥(皇子、皇孙)娶福晋后八头。每日供应的牛乳,按量交上茶房与茶膳房。清宫除常例用御茶之外,朝廷举行大型茶宴与每岁新正举行的茶宴,在康熙后期与乾隆年间曾极盛一时,如康熙五十年(1711),时逢康熙皇帝六十寿辰大庆,为招待进京祝寿的老臣,康熙皇帝在畅春园(按:其故址在南海淀大河庄之北,圆明园之南,颐和园昆明湖东堤之东。康熙时期就明代李伟旧园址改建,为康熙、乾隆皇帝治事、游憩之所)举行“千叟宴”。出席者有六十岁以上退休老臣、官员、庶士多达一千八百人。“千叟宴”的一项重要程序,是首开茶宴。在宴会之后,皇帝还要向一部分老臣、王公、显贵赐御茶及所用过的茶具。康熙六十年(1721),圣祖玄烨(康熙帝)又举行了第二次有一千余人出席的“千叟宴”。清朝另两次大型“千叟宴”,分别于乾隆五十年(1785)与乾隆六十年(1795年,是年为乾隆执政最后一年;次年嘉庆即位,乾隆为太上皇)举行,其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远远超出了康熙举行的两次“千叟宴”,分别有三千多人与五千多人出席。千叟宴的进餐程序,仍然是首开茶宴。宴会后,按常例有一部分官员及出席者会得到皇帝赏赐御茶、茶具等殊荣。乾隆在位(1736--1795)的六十年间,清代正处于康乾盛世,加之乾隆皇帝酷好饮茶,又擅作诗,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十便选择吉曰在重华宫〔按:重华宫在北京故宫西路,雍正五年(1727)清高宗弘历(乾隆帝)大婚时赐居于此,乾隆登极后升为宫〕举行茶宴,由乾隆钦自主持,其主要内容:一是由皇帝命题定韵,由出席者(一般为十八人)赋诗联句(每人四句);二是饮茶;三是诗品优胜者,可以得到御茶及珍物的赏赐。清宫的这种品茗与诗会相结合的茶宴活动,其规模虽然较小,但在乾隆年间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除少数年份之处,几乎每逢新正都是要举行的,称为重华宫茶宴联句,传为清宫韵事。清代历朝皇室所消耗的贡茶数量是相当惊人的。清初查慎行(1650--1727,浙江宁海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在任翰林院编修官时在《海记》中对康熙年间的各地贡茶列有条目--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等省的七十多个府县,每年向宫廷所进的贡茶即达一万三千九百多斤 。在清代的贡茶中,有一部分是由皇帝亲自选定的。如:洞庭碧螺春茶,由于此茶独具特殊的天然香气,古时当地人俗称其为“吓杀人香”。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第三次南巡时到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品“吓杀人香”向康熙进贡。康熙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此后,碧螺春即成为清代皇帝御赐茶名的珍品贡茶了。西湖龙井成为清廷贡茶,是曾受到高宗弘历御封的。乾隆下江南巡幸杭州时,曾在龙井泉赋诗、作联语,到狮子峰湖公庙饮茶,并将庙前的十八颗茶树封为御茶,从此,西湖龙井茶亦即成为专供皇家享用的贡品了。君山毛尖,产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君山岛,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即被选为清宫贡品。遣定云雾茶,从清始生产即作为贡茶进献清宫。至今贵州省贵定县云雾区仰望乡苗寨仍保存着乾隆年间建立的“贡茶碑”,碑中有关于云雾茶作“贡茶”和“敬茶”的记载。在乾隆年间被列为贡茶的,还有如今仍产于福建省宁德市西天山的芽茶,产于安徽省宣州市敬亭山的敬亭绿雪等茶。清代阮福著《普洱茶记》云:“普洱茶名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云”,“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茶”。在清代被列为贡茶的还有今仍产于四川省蒙顶山区的蒙顶甘露,从唐时起作为贡茶,直到清末才罢贡,在历史上连续作为历代宫廷贡茶,竟长达一千余年。今仍产于浙江省金华市双龙洞顶鹿田村附近的金华举岩是已历千载的今古名茶,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仍保持芽茶与叶茶两个品种为贡茶。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清朝临近覆灭之时,还将产于江西省修水县的宁红珍品太子茶列为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