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600人的和洋村,三年发展茶园300多亩,兴建茶厂41家,数量居全县之首,一跃成为茶乡大田的制茶“明星村”。秘诀何在?
晒青、晾青、炒青、包揉……走进大田县吴山乡和洋村茶叶加工一条街,处处可见村民们制茶的忙碌身影。5月中旬,村民制茶忙,卖茶也忙。仅这一天,就有20名外地客商驾车前来采购茶叶。
村支书陈荣耀介绍,和洋全村570多人,参与种茶、制茶的人数超过半数,茶园面积已达300多亩;茶厂更是多达41家,居全县之首。“去年秋天加工秋茶,村里十多个乡亲就净赚了50多万元哩!”
而在三年前,村里仅有零星一点茶园,茶厂为零。短短时间,村里茶业为何有如此迅速发展。“手艺不藏着,不掖着;卖茶‘拆台’,客商共享。”在陈荣耀看来,和洋之变,全赖村民的“分享之道”。
弃“车”投“茶”
凭借省道秀里线穿村而过的优势,人均仅有二分地的和洋村民发展起了运输业。“三年前,村里大小货车就20多部。”陈荣耀介绍说,还有一些村民到附近的采石场等地打工,“又苦又累,收入却并不太景气。”
7年前,村民陈文献‘跟风’学了驾驶技术,买了一辆大货车,天天拉些矿到安溪等闽南地区。目睹了安溪茶农靠着茶叶盖起了一栋栋漂亮新房,陈文献心里痒痒的。
三年前,陈文献先是鼓励父亲陈成兴试着买来制茶设备,办起了家庭茶厂。去年初,文献与弟弟陈文坤,卖掉了家里两部车,专心与父亲一起加工茶叶。
上阵父子兵。他家前后投资10余万元,新垦茶园32亩,又新添了设备,一举成为村里茶叶加工大户。去年秋天,文献茶厂加工秋茶近一吨,产值30多万元。“加上春茶、夏茶、暑茶三季,家里去年靠茶叶,就收入近十万元。”
“和以前开车比,现在轻松多了。做茶忙起来,也就两个月时间,其余时间,就给茶山施施肥,治治虫。”陈文献兄弟告诉记者,“到了明年,自家茶园产的茶青,就可满足厂里加工需求。制茶成本可大大降低,收入肯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和洋村,像陈文献兄弟这样弃“车”投“茶”的,有近20个。“全村的货车,现在只剩下两部喽。”村支书陈荣耀估摸着,茶叶效益这么好,过两年,那两位车主也很有可能改行当起茶农。
技术分享:手把手,不保留
陈德华、涂建总、陈爱文、涂建永、陈德永等茶农,前年就办了茶厂,制茶三年,已是和洋村里的“老师傅”了。他们的茶厂更几乎成了评茶、论茶的“根据点”。 制茶时,准备办茶厂的、新上路的村民,天天守在他们家里学技术,问这问那,给他们“老师傅”们打下手,作帮工;轮到新手制茶时,要么新手上门求教,要不“老师傅”上门蹲点指导,手把手地教,毫不保留。
在涂建总家里采访一个多小时内,今春刚刚办厂的邻居涂金道先后五次上门,求教晒青等技术。一聊完,涂建总便马上赶到涂金道厂里,准备为其把好最关键的“炒青关”。涂建总说,新手每做出一个球的干茶,他们有经验的老师傅常要上门指导、把关二三十次。
有了“老师傅”悉心关照,新手上路自然就快。“前两次加工出来的茶叶,都是师傅的功劳啊。”涂金道说。
在和洋村,一个茶农请来一个安溪师傅,村里的茶农都会围来讨教。乡里每次办种茶、制茶培训班时,毗邻乡政府的和洋茶农最好学,乡林宗镇告诉记者:今春举办了四期培训班,每期课堂上,和洋人占多数。
技术的分享,使和洋农民的茶艺“齐步”向前。“和别的茶村不一样,我们村制茶水平很整齐,没有很拔尖的‘尖子生’,也没有很差的差生,大多是中上水平的制茶师。”村支书陈荣耀介绍,自陈文献一家在2005年创办首家茶厂后,村民纷纷效仿,到2007年,陈爱文等11位村民办起茶厂;今春以来,又有陈荣耀等29位村民加入制茶行列。
市场分享:“全村都赚到钱,才最好”
客商进村,位处村头的陈文献总占得先机。每次,陈文献父子总是热情地拿出好茶款待,不管客商是否买他家里的茶叶;逢进餐时,必加上几道佳肴,留宿客商也是常有的事。但如果客商对他的茶叶口味不认可,他便会马上指引客商上邻居陈大杰、陈大中、陈大锦等茶农家里买茶。
和洋全村41家茶厂,全都依在公路两旁,前后不足200米,一家紧挨着一家,却从来没有发生因为“抢客”而红脸的事。
“亲帮亲,邻助邻。不管客商买了谁的茶,都是和洋的茶,钱都是进了和洋人的口袋,传出去的好茶名声,也是我们和洋人的。 ”茶农陈爱文的话质朴在理。
而在村支书陈荣耀看来,全村40多家茶厂,只有抱成团,共赢市场,聚集效应才会越来越明显。
记者采访时,碰到广东普宁的客商陈源金前来购茶,进村半天,便采购了14户茶农的茶叶160多公斤,轿车里塞得满满当当的。“在别的地方,经常给一个茶厂缠半天,不像和洋村的茶农,还会推荐别人的茶。”
据介绍,和洋村发展茶业三年来,茶叶从来没有滞销、压仓。去年,村里秋茶刚刚结束加工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