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乌龙茶与红茶的发源地,种茶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武夷先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品质优异、种类多样的武夷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物质和非物质的宝贵财富,其中包括:有形的茶艺、无形的茶技及文化理念等。
武夷岩茶的八次历史演变
1.汉朝: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灭闽越国,将闽越民迁江淮,并将武夷山产的团饼青散茶献给汉武帝,但史志未见具体记载。考古发现显示汉代已有大量陶器中出现了大量用于饮用的器具。
2.唐代:784年,唐玄宗诏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道教将其列为“三十六洞天”之一。据《福建简史》记载,“唐代福建土特产就是山区的茶和沿海的盐”。诗人孙樵在《送税部书》中提到晚甘候之事,而徐寅在《尚书惠蜡面》则讲述了采制时间、礼祭制作运输煮饮过程。
3.宋代:主要制作龙团凤饼花枪丝绿松萝烘青蒸青散品,以北苑上贡团饼中的明珠成就至尊品级,如苏轼《荔枝叹》所述;斗姿盛行成为纳贡选品与游艺项目,与儒道产生密切联系,如朱熹白玉蟾等皆留下诗词美传说。
4.元代:主要制作蒸春团饼改晒青散品后期改炒青绿产品量质量提高。在忽必烈赏识后,由官员承办贡茶并监制高兴亲入监制,有皇家御园设立以生产贡赋;但由于加重负担导致农户苦不堪言,一些地区出现荒废现象。
5.明代:“罢龙团改制散”的政策下,由蒸春转晒青再转炒 青绿,加强生产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正值荷兰商船购运绿茶外销欧洲开启外销先河;小种红茶也由此开始形成。
6.清代:是大发展时代,在康熙后期形成乌龙岩草工艺并推广,其它还有小种红(烟小种)及龙须两大代表性产品被出口海外深受欢迎。此时周边区域亦受到影响而发展起来。战乱期间销售减少产量下降至1948年的1.3万斤直至1970年代恢复增长迅速目前面积达10万亩总产近1000万斤远超过去数十倍。2002年被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6年确认手工技艺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稳步发展前景看好但需保持清醒头脑保证未来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