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兴的紫砂陶艺中,传承了600多年的历史,自宋代产生、明代成熟、清代兴盛至今。与其他手工技艺相比,紫砂陶艺最为显著的是:它独特地采用一种稀有泥料,不依赖模具,以徒手创造茶具。这种独特的制作方式使得每一件作品都成为一绝。

文人墨客如苏东坡、郑板桥等,以及达官贵族如乾隆皇帝弘历、两江总督张之洞等,都曾对紫砂壶情有独钟。这不仅因为其艺术价值,更因为它能够体现出制作者的心性和品德。

当代爱好者对于紫砂壶同样热衷,因为它们融合了诗书画印,可以在壶上镌刻个人喜好的诗句或书法,使得每一件作品都蕴含文化内涵,为心灵带来慰藉。

古人的智慧认为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万物的根本,而宜兴的五色土正好对应这五行。在烧制过程中,还需用到木头和火,这种巧妙的结合,让人们觉得捧着这样的茶壶,就像是携带着大千世界的心灵安慰。

紫砂壶也深受儒家、道家哲学影响,它推崇理智包容,不偏不倚,因此能吸引各种信仰的人士找到共鸣。在色彩运用上,也追求“中庸”,即既不是过分也不不足,从而展现了一种平衡与和谐。

此外,紫砂壶还体现了自然哲学,无论是阴阳调和还是取法自然,都符合道家的追求。许多艺术家选择居住在乡间,以便更好地取材于自然,这样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能够保持纯净无瑕的心境。

佛教中的缘分概念,也与紫砂壶紧密相关,有案可考的一把名叫“树瘿”的青铜器,就是在佛寺诞生的。而供春先生的师傅金沙僧,是一个出家人,他们共同创作出了具有佛性质意象的艺术品。

最后,关于如何通过喝茶达到顿悟精神自由,这也是很多高僧所提倡的一个路径之一。赵朴初先生就曾说:“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他指出,与其守着经典无法解悟,不如直接享受喝茶带来的那种清凉舒适和精神上的升华。此时,此刻,便是一切皆空,只剩下自己与那杯香浓茶汤之间的情感交流,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