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与朋友相聚时,过于热情地为他们斟茶,使得每个人的杯子都满溢而出。一位老友不高兴地说:“你虽然自称是懂茶的人,但连基本的用茶礼数都不了解。记住,这世上酒满是表示敬意,而茶满则常被看作欺人。”我原本只想以真诚待客,但由于对这些规矩的不熟悉,我却招来了责怪。在这个过程中,我虽吃了一点儿亏,但也学到了很多。
安溪人历来重视“知茶达礼,通酒感恩”。在社交场合,我们总会通过饮酒和喝茶来展现我们的礼节。但如果我们太过注重这些繁复的礼仪,也许会觉得有些累。然而,在今天这个越来越重视礼仪交流的时代,你又不得不尊重那些从古至今未变的传统。自古以来,酒和茶都是款待客人的必需品,也是最宝贵的物品。这两种液体作为“礼节大使”,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损害你的形象。
酒和茶,不论是在官方还是民间,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仕宦之士还是平凡百姓,都需要借助它们来遵循正确的行为准则。
说到这两样东西,它们作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载体,却因为盛或浅就带来了敬人与欺人的误区。奇怪的是,虽然酒能让人醉倒,有时甚至导致人们失去理智做出错误的事情,“酒满”更容易带来危险,“敬人”的意义又何在?而绿色的毛尖叶子所煮出的清香四溢、清新的绿茶,则能消化积食、解除孤独,更能提神醒脑。如果按照理应如此,那么让一个人喝一杯完整且温暖的手工制作的大碗毛尖绿茶才是最高级别的一种尊重。而为什么“全盛”却被误解为“欺瞒”?
这种没有明文规定但普遍存在的情境,让我明白了世间有一些事情确实难以理解。在从敬酒到敬青瓷碗中的毛尖绿 茶这一系列定律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关于如何真正享受生活的小窍门。
有人说,如果主人给客人斟足了酒,没有回应便罚他多喝一杯,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主人的热情超出了适度呢?或者,将文雅和自然结合起来,是不是有点夸张?安溪是我国最著名的地方之一,其中历史悠久,每一次将山间赋予新生的美好事物,即使是一次简单地分享一壶精致之水,也充满了深刻意义。在慧苑寺内,一对门联写道:“请不要介意我的水如同您的饮料,请放心,与竹林共处。”这里表达的是寺庙本身就是一个纯净的地方,它拒绝外界喧嚣,只愿与自然共存,而僧侣也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去款待宾客,用尽所有知识去倾听他们的心声。而这正反映出一种态度:只有当你用心聆听别人才不会感到孤单或不安。而另一方面,无论是一个沉醉于美妙景色的人还是一个沉浸于思考问题的人,他们都会寻求一种宁静或激动,这些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当我们给予他人那份珍贵之水的时候,我们怎敢认为这是轻蔑呢?
恩格斯曾批评英国上层社会模仿东方方式进行社交活动,他说俗套会把热情杀死掉。他的话语让我意识到时代正在变化,而我们的行为必须随之改变,以适应日益丰富多彩的地球上的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我还记得鲁迅先生《阿庆嫂》里描述的一个北京胡同里的故事,以及江南阿庆嫂家里的铜壶,大碗等待着宾客,并非仅限于正式场合,每个人都可以自由享受自己喜欢的事物。
当然,对艺术来说,小小如桃形般精致的手艺展示才更加完美。但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来说,这样的细微差别并不重要。我已经花费了五十年的岁月学习种植树木,从风雨中走过来,同时也是借助了几分烹饪技巧以及几分冷静。不过,从养生角度考虑,我倾向于改变那个传统规则,把它翻转一下:那么不是应该将它改成:“恭喜您,您给我斟足了一整壶!”这样既能够保持原有的意思,又能够突破一些陈旧规矩,让我们的社交活动变得更加开放透明,不再束缚大家灵魂。你觉得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