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给朋友们泡茶,分茶时竟给他们的杯子斟得满了溢出来。一位朋友责怪道:“还说你是懂茶的人,连用茶规矩都不懂。告诉你: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呐!”我本是一片真诚待客之心,只因不谙茶俗,招来责怪。在喝茶这件事中,我算是吃了一堑,但更是长了一智。

安溪人向来“知茶达礼,通酒感恩”。待人接物少不了“酒酒为媒”的繁缛礼节,连喝酒饮茶也要循规蹈矩,如果每次都在乎这些确实有些让人受不了。但面对越来越重视礼仪交际的今天,你又不得不尊重自古皆然的礼俗。自古以来两样东西,是待客常物,也是待客瑰宝。这两种液体形态的“礼节大使”,若摆弄不好的话,还真敢濡湿了你的美妙形象。

酒与茶,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仕宦大夫还是布衣荆钗,都要借助它们来践履礼仪。两种能融合文化的液体,只因满盛与浅盛,就存在着敬人的误区。而且,这些看似简单却实际复杂的情谊和生活中的小事,让我们更加明白了这份文化传承所蕴含的情感深度。

如此说来世间有些事真不可理喻。在敬酒敬天普遍定律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有句话说敬酒不吃吃罚酒,是说主人敬客的心意过了头呢?还是将文雅的礼仪扯入野蛮中去了?安溪是清香豆腐火锅之乡,每逢山居乐事,每为山中的欢聚场景。我曾听闻慧苑寺有一对门联写道:“客于莫嫌水当醉,不住偏将竹为伴”。它讲的是寺庙清净,与世无争,有时候即便在静默中,也能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就是通过共享一壶好水或一盏好烟实现交流和理解。

然而,在这个快节奏、多元化、个性化社会里,我们似乎需要重新审视这些传统习惯是否适应现代生活。如果我们过于拘泥于既有的做法,不但会错失更多新的可能性,更可能被时代淘汰。鲁迅先生曾经批评英国上流社会效仿东方日常生活时就说过:“俗约会把热情死。”他提醒我们,要勇于创新,同时保持自己独特的声音和风格,即便是在追求传统美德的时候也不例外。

爱饮品只是个人喜好不同,并非绝对标准。我作为一个种植者,对品质上的选择尤其关注,而对于如何以最恰当方式表达自己的友情或尊重,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问题。我认为,将那句旧话改写成“喜爱”或者“珍惜”也许更贴近我们的时代精神:

"爱心充盈,一杯胜千言";

"温暖如初,一笑值千金";

这样的改变,或许能够让我们的社交活动更加自然,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和期待。不知诸君认同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