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与朋友们共饮时,误将茶水斟得过满,使其溢出杯缘。其中一位朋友责问道:“你这不是把自己说成是茶艺家了吗?连基本的茶礼都忘记了。”他们提醒我:“酒满表示尊重和赞赏,而茶满则可能被视为轻视和欺凌。”我本心中充满真诚,只因对这些规矩不够了解,因此遭到了批评。在这个过程中,我虽受挫,但也学到了许多。

安溪人以“知茶达礼,通酒感恩”而自豪,在待客之余,不仅要有所准备,更要懂得如何恰当地进行交际,无论是饮酒还是品茗,都需遵循一定的礼节。如果过分注重这些细节,那确实有些繁琐。但在今天,这些传统的礼仪仍然值得我们尊重,因为它们构成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茶与酒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它们不仅用于社交,也是表达情感和态度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下,我们通过饮用这些液体来表现我们的敬意或友好。此外,无论是在官方场合还是民间聚会,人们都会借助于它们来展现自己的修养。

然而,有趣的是,即使同样是敬意,也存在着一种误区:在某些情况下,“酒满”可能带有贬低他人的含义,而“茶满”却常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无条件的尊重。这似乎是一个未经明确说明但已广为接受的情境,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种差异?

从一个更深层次上来说,“敬酒”和“敬 茶”的不同,并非绝对,没有固定的标准。例如,一句老话说:“敬酒不吃吃罚酒”,这是否意味着主人太热情了,或许也代表了一种文明社会中的禁忌?安溪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地方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而闻名,其中关于喝茶、做客的情谊至今仍然流传甚广。慧苑寺有一对门联写道:“客于莫嫌 茶当 酒,山居偏与竹为邻”。这里指的是寺庙清净远离尘世,僧人只能以 tea 为主,与宾客相处。而且,对于喝完一壶后再续加水的人来说,他们并不介意半杯半盏,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欺人”。

恩格斯曾批评英国上层社会模仿东方的tea ceremony时,他说俗约会把热情杀死。他的话语反映出时代变迁以及多元化文化价值观念。鲁迅先生在《tea楼》中描绘了北京胡同里的大碗 tea待客,以及江南阿庆嫂 tea楼里的铜壶烧大碗 tea,还有安溪村野百姓家的青花瓷碗盛放香气浓郁的大碗 tea,你捧起它仰脖一饮而尽,那才算是个真正好的待客之举。但对于艺术性的展示,小如桃形之杯则更加适宜。不过,这只是表演,不是生活本身。

今天,当我们迎接来访者时,无论选择何种饮料,我们总不会忽略掉这两项传统佳肴——tea 和 wine。这爱好虽然各异,但不能简单地评价厚薄,从我的五十年生涯看,我既享受wine 的激情,又沉醉于 Tea 的宁静。但从养生的角度考虑,我倾向于颠倒这一俗语,让它成为新的见解:“Tea 满 欺 人,Wine 满 敬 人”。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