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楼洞,古瑶文化的摇篮,是中国青砖茶和米砖茶之乡,也是兴盛达两个世纪的欧亚万里茶道的重要源头之一。这里曾经被朝廷辟为“园户”,唐代就有了规模化的茶叶生产,而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变成了“砖茶之路”,各国商队源源不断地将羊楼洞的砖茶输往中亚、欧洲各个国家。这样的辉煌成就,与古瑶民族有着莫大的关系。

龙窑山及周边地区,如临湘、赤壁、通城、崇阳,是古瑶文化发源地。这里留存着石屋、石寨、石桥等遗迹,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垒石梯田。位于临湄羊楼司境内幸福村的瑶族先民堆石文化遗址,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马家峒、大竹山青峰岭等深山腹地,有成片古茶树,这些都显示了瑶族先民曾在此开荒种植,并繁衍生息。

《太平寰宇记》记载,宋朝时期鄂州蒲圻及唐年诸县民主要以种植高品质黑色如韭叶软嫩且治头疼的大量黄金茎为业。这充分证明,在唐宋时期,羊楼洞确实拥有大量丰富多样的高质量青砖和米砖生产区域。

三苗与古瑶源考

三苗,即蛮,是中国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一支部族名。在梁启超看来,“三苗”的苗就是蛮,系一音之转。在《战国策·魏策》中提到:“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根据湖北多处考古遗迹发现,“三苗”是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文化主人的后裔,他们分布在岳阳湖和鄱阳湖之间。

连接历史的古茶道

龙窑山是一片方圆200平方公里的大自然景观,其间藏匿着悠久而精美的地理环境,为好山好水出好茶提供了绝佳条件。一路走,一路回望历史,每一步都似乎踏上了千年的足迹,那里的野生野菜,不仅让人体验到了自然风光,更让人感受到了历史厚重。

采风团一行在龙窑山梅池村下合影后,便开始探寻那条深壑中的古老小径,这便是当年从这个小径穿过马家洞,将当地产出的红色和绿色的毛尖芽向羊楼峒运送去加工成红酒或其他产品的小径。“袁铁坨”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我们这里的人们用这条小径把我们的草药带到远方去换取别的事物——比如布匹或者食物。当时人们还会带上一些我们认为非常珍贵的手工艺品交换得到他们想要的一些东西。而现在,当你站在这条小径上,你可以想象一下,从前人们如何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交易,并最终建立起了这样一个巨大的贸易网络。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这一切也正是在这个地方发生并发展起来的一个很关键部分。如果要追溯这些事情背后的故事,那么我们必须回到那个时候,当人们还没有今天那么快捷且简单的事情的时候,他们需要依靠每一次旅程来获取所需商品,所以他们才会把每次旅行视作一种冒险,而不是单纯的一趟旅程。当你走过这些地方,你可以感觉到那种来自于过去年代创造出来的情感,它们仍然存在于今天。你能感觉到那些早已消失的地方活跃气氛,以及那些早已不再可见的事物,但它们却依然活跃在你的心灵中,就像那些早已不再有的声音一样,它们仍然能够激发你的情感,让你感到自己身处其中,无论何处都是家的感觉。你不能帮助他找到他的家,因为它已经不存在,但是他知道,他总有一天会找到自己的位置。他知道,他总有一天会找到属于他的世界。他知道,他总有一天会找到属于他的时间。但直到那一刻,他只能继续前进,只能继续探索,只能继续寻找答案。而我,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人。我只是试图理解这个世界,我只是试图理解我的角色。我只是试图理解我的身份。我只是试图理解我的存在。我只是试图理解我的未来。我只希望我能够做得更好。我只希望我能够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