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讯:那年春末夏初,第一次跑景迈山探山,我是从勐海县城一早坐班车过去的。得人指点,并没有直达惠民,而是提前在西双版纳地界的勐满下车,路边找了辆摩托车,请师傅驮我上山——景迈山在普洱市澜沧县惠民乡南部,西连西双版纳勐海县,东邻缅甸,内为普洱、西双版纳两州市交界带,外与缅甸的交界。从勐满顺小路上山,是一条相对较近的直路,此路在离芒景寨不远的地方,接上进山主公路。从地图上看,勐满、惠民、芒景三地连线,大致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在芒景上山,相当于少走三角形一个边约20公里路程。只是路难走,只能骑摩托车和徒步。 山下山上的气候,就是不一样,雨季不到,雨水却说来就来:在茶园和山林中穿行了不到20分钟,黑云压顶骤雨突降;冒雨继续骑行爬向高处,不过10分钟,却滴雨不见——原来是场局部过路雨——山上视线开明,阳光不时透出薄云,晒向山林茶园落到路上;回看山下,却云腾雾漫,混沌苍茫一片。 景迈山丛林深处,隐藏着不少村寨,云南俗称“寨子”,一水的干栏式吊脚楼。这些寨子隐于山林,不走到眼前,还真是不容易发现;一旦看见,相当惊艳。各寨子房屋外观和结构,还非常统一:宽大的晒台;老陈的青瓦或者红瓦长方锥形屋顶,视觉效果高古朴素。景迈山包括景迈、芒景2个村民委员会,有糯岗、景迈、勐本、芒埂、上芒景、下芒景、翁洼、翁基、老酒房等8个自然村寨,其中傣族村寨5个,哈尼族、佤族和汉族各1个,村寨间弹石路相连。刚刚得到的好消息是:澜沧几年后将有机场建成,进山出山会非常方便,预计下飞机后上到山上,不会超过1小时。 在芒景找定住处,我便去寨子周边古茶园转悠。景迈山一带,各民族世代务茶,一水都是茶园,很少涉及其他农作物,偶尔见房前屋后有一小块菜地,那是茶农的自留地。茶园随山势地形铺展,单从外观上看,大多数茶树年事已高,嵖岈老辣,形态或张扬或收敛。茶树的间距非常疏朗,透风通光不说,就算跑马我看问题也不大。随便抬头一看,就会发现茶树以上,往往还有更加高大的乔木,在天空中张枝布叶。那些大树起码三五个品种,榕树松树其他树都有,看成茶树的雨伞阳伞,只怕都可以。把这些情况综合起来,让我马上想到个词汇——放养。 景迈山的老茶树还养“宠物”:只要把眼光调焦成“微距”,茶树枝桠上那些“螃蟹脚”,就会跳出来张牙舞爪、横行斜走。 螃蟹脚学名扁枝槲寄生,属扁杆灯芯草,多年生草本,价钱比茶叶要高出许多。新鲜“螃蟹脚”鲜嫩翠绿,晒干棕,可以泡水喝,汤色黄绿透亮。值钱的东西,我当然感兴趣,不过20分钟,手上就有了一小把。 下晚的茶园很安静,阳光柔和,鸟声虫鸣并不聒噪,但给安静氛围增添不少情趣和对比。采茶的人并不多,总共遇见四起:一位姑娘,一位青年到中年转化间的汉子,一位着民族服装裹包头的老奶奶,一位带着小娃娃的妇女,他们共同之处是——都斜挂着个竹背篓。我和那位妇女交流了一下,得知小娃娃是她的外孙,还有我与她居然同龄,羞愧中我赶紧把开口闭口“大妈”的称呼,找地方藏了起来。 芒景有三两家小馆子,刚好遇上泼水节,只有一家开门。开门那家还厨师放假回家,小工上位炒菜,好在材料生态作料特殊做派新鲜,我吃得还算满意。晚间去白天看好的村民家看做茶,人家很热情,让我到楼上火塘边喝茶——木结构房子里面,居然还有火塘——当年的新茶,直接玻璃杯投泡,感觉还真不错,苦涩才上舌尖,甘甜已漫到舌根。白天采的茶叶,通常要摊开在半开放的一楼萎凋几小时,让茶叶失水柔软,吃过晚饭才杀青然后揉捻,最后在晒台上晾开,白天太阳出来继续晒透。看来景迈山民居超大的晒台,难说就是为晒茶而特别设计的。杀青还在用木柴和铁锅,揉捻用上了电动机器。师傅介绍说,机器早先很少,最近一两年茶叶好卖,才开始普及起来的。 下山那天,我起了个大早,打算顺公路结合抄小路步行,以大致了解一下不同海拔度茶园的情况。不过出发时间,还是推迟到十点阳光落地以后——早上雾气实在太大,视线有限出行不便。几小时公路、茶园、丛林间交替轮换着步行下来,我深感整个景迈山,完全就是一座 “放养”茶树的山林。 (原题《雨雾阳光景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