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两茶是一种黑茶品种,其创制于湖南省安化县江南地区,得名于每卷(支)的净含量达千两。这种茶以其外观独特的篾篓包装和圆柱形造型而闻名,每支长约1.5-1.65米,直径0.2米左右,净重约36.25公斤。千两茶在国内主要销往广东省、港台地区,而在国际市场上则主要销往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

关于历史发展,千两茶的始创可追溯到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据记载,在道光元年之前,一些陕西商人为了便于运输,将购买的散装黑茶踩压成包,以减少体积并节省运输费用。当时,这样的踩压成包的黑茶被称为“澧河茶”。随后,一些陕西商人对这类产品进行了改进,将100两散黑茶踩压成圆柱形的“百两茶”。

到了同治年间(1862~1874年),晋商“三和公”又进一步将百两茶中的重量增加至1000两,并采用大长竹篾篓将黑毛茸茸的散叶踩压成圆柱形,这便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千两茶”。生产过程中,他们选用了安化优质散黑叶作为原料,并通过精心筑造使之成为五尺长、一七尺围的大理石状。而对于外观设计与卫生标准,它们采用了三层包装,使外观更为美观,同时保证了卫生条件。

此外,还有祁州卷和绛州卷这两个分支,其中祁州卷由山西祁县、榆次等地的小规模生产者经营,每个一卷重1000两;而绛州卷则由绛州的小规模生产者经营,每个一卷重1100兩。最后,还有本号和副号之分,本号使用全白梗加上一些较好的深色叶子制成;副号则是拼接多种不同颜色的叶子制作。

由于其复杂且保密严格的手工制作工艺,以及劳动强度巨大,导致最终停止了传统手工制作。在1997年,由于市场需求以及保护知识产权意识提升,白沙溪厂决定恢复传统手工制作,从而获得专利保护。此后,再次受到人们青睐,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