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们不谈茶叶的买卖,而是深入探讨文明与品味。作为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的人,我最近重新翻阅了《论语》,其中引发了我新的疑问:孔子是否喜欢品茗?如果当时普洱茶已经流行,他会如何看待这种习惯呢?毫无疑问,如果那时普洱茶已为常见饮品,孔子必定会非常欣赏它。
孔子的言论中有着质朴自然的风格,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表明他重视内涵和本质。而在品茗方面,也正如同水清而不露声色,酒浓而掩饰过多一样,茶以其恰到好处的平衡,被誉为文与质相得益彰之物。更何况茶是一种草木之作,其中木代表仁爱;由此可见,茶乃是符合人伦道德之物。
唐代陆羽在《 茶经》中详细描述了喝茶的艺术,但真正使茶成为百姓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是从唐朝以后开始。在明朝,这种享受饮下午茶的心态被广泛传承。但我们不得不感慨于那个时代人们可能还未意识到如何正确地享受一种简单的普洱泡法。
假设当时普洱泡法确实盛行,那么《论语》里的名言又该怎样改写呢?比如,“正人之交淡如水”或许可以变成“正人之交淡如茶”。这样的表述似乎更加贴切和合适。
再来看看颜回的事迹:“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盏香醇的普洱,在僻巷里,无需他人的赞扬便能自得其乐。”尊敬者喜爱的是那种能够让人心灵净化、身心愉悦的 普洱泡法,这就是最好的表现。
甚至可以这样说:“不知礼仪,不懂语言,不懂欣赏普洱泡法,都无法真正了解别人的心思。”所以,只有那些真正热爱生活、热爱 普洱 的人才能够称得上是一个有修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