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为《易武》中「易武风土」章节之
「易武与古六大茶山(下篇)」的精彩内容
波澜壮阔的澜沧江,如同天上银河,古六大茶山群星闪耀,凝结着普洱茶曾经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群星之中,犹以易武与倚邦最为耀目,他们先后生辉,如同夜空中最闪亮的星辰,照透时空。
从易武看倚邦,普洱茶三百年兴衰荣辱历历在目。从牛滚塘到倚邦再到易武,三百年岁月流转,古六山的中心几多变迁,个中历程是良性竞争,也是自我进化。
1、三百年间,古六山几多变迁
第一个阶段的牛滚塘。元、明时期古六山早已茶园成片,明末清初,就有汉人进山买卖茶叶。这一时期,普洱茶在民间声名日隆,到康熙初年,莽枝茶山的牛滚塘成为古六山最早的茶叶集散地。
第二个阶段的倚邦。牛滚塘的风流韵事成为“改土归流”的导火索。改土归流战事结束后,经历了战火的莽枝茶山走向衰落,古六山的中心由牛滚塘迁到倚邦。
“改土归流”后,古六大茶山纳入普洱府,普洱茶登庙堂之高,成为皇室贡茶。在这场战争中平患有功的倚邦土千总曹当斋也因此成为第一任的贡茶主办官。在曹当斋主政的几十年间,茶业繁荣,民族和睦,倚邦一直保持着古六大茶山的中心地位。
第三个阶段的易武。花开两枝,曹当斋主政时期,易武也不甘落后。数万汉人涌入茶山,拓垦种茶,“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经过了数十年的耕耘开拓,易武已经是六大茶山的绝对的中流砥柱,六大茶山,易武居其大半,是以成为六大茶山之首。
1773年曹当斋逝世后,易武土千总伍朝元承担起贡茶采办主要责任,普洱茶的中心也逐渐由倚邦转移到易武。也就是这个时期,普洱茶逐渐走向顶峰,“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师尤重之”。
2、从易武看倚邦,从竞争到进化
三百年间,古六山的中心三易其地,既反映出普洱茶的历史演绎经过,也映射着古六山从竞争到进化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普洱茶的风格审美逐渐成型,普洱茶行业渐趋成熟。
我们顺着古六山的历史脉络,捡拾起时代洪流中的碎片残痕,以细微的观察和大胆的畅想,试图去还原这其中的“偶然”与“必然”。
品种的优化。在攸乐最具代表性的亚诺古茶园,几棵相距不过一两米的茶树,分属小叶种、中叶种和大叶种。大中小叶种并存,这在古六山的茶园中并不少见。而曾任倚邦支书的徐辉棋老人,则认为最能代表倚邦茶的是老街周边的小叶种茶树,“一块地跟一块地,香气不一样,细腻多变”。
近年来小有名气的“猫耳朵”,如此煞是可爱的名字,得名于其叶形小巧、形似猫耳。“猫耳朵”是倚邦极具特点的小叶种,产量稀少,颇有把玩之乐,是小众玩家的新宠。
在“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的碰撞,易武“大叶种”成了最后的胜者。自乾隆年间易武茶山初露头角,就逐渐形成了品种上以大叶种为核心的优化改良,流传至今的号级茶和诸多经典名品,其茶菁也几乎皆是大叶种。经过几百年的人工驯化与自然繁殖,易武绿芽茶独特的品质特点世所公认——“易武茶山的大叶种茶的茶菁,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最为优质的茶”。
在如今的普洱茶国标里(GB/T22111—2008),对普洱茶定义有着明确说明:“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釆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易武大叶种茶的优良基因传之后世,经历了主流市场的检验,也形成了当下对普洱茶品种上的基础共识。
工艺的精进。唐代之云南茶几乎谈不上工艺,“散收无釆造法”,釆制之法不得要领,是云南茶一直持续到明末的普遍状态。改土归流后,清廷将普洱列为贡茶,对普洱茶提出了更高的工艺与品质要求。
作为贡茶核心釆办地的易武,自乾隆年初便大量到此的汉人先民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在贡茶釆办的基础之上,他们管理茶园、改良品种,不断完善和提升易武茶的工艺水平。
其后的商茶时代,各大茶庄茶号“拣选细嫩茶叶”“揉造阳春细嫩白尖”“专购易武正山细嫩蕊芽”等内票文字,仍可见当时老茶号恪守品质、精益求精的制茶标准。这个时代的经典名品频出,历百年而不哀,均是易武制茶水平高超的有力佐证。
风格的成熟。“贾宝玉生日之夜,八位姑娘为宝玉做生日,很晚没睡,荣国府女管家林之孝家的带着几位老婆子来怡红院査夜,见大家没睡,催促早睡。宝玉说:‘今日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玩一回。’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说:‘该焖些普洱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焖了一缸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
我们从《红楼梦》中摘选了上述章节,“怕停食”,就“该焖些普洱茶喝”。乾隆年间的曹雪芹,在对普洱茶的描述上,主要停留在它可以消食去腻的功效上。这也几乎代表着早期对普洱茶认识的一个缩影。“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
这说明即使是在普洱茶已经成为贡茶的早期,对普洱茶功能性的认识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普洱茶的风格风味并未成形。
汉文化普遍以“香甜”为尚,汉人先民对茶山持续的开发与耕耘,才有了古六山逐渐形成“高香甜低苦涩”的滋味特点。而汉文化耕植最盛的易武,对普洱茶的风格审美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升华。
饱受人文熏陶的易武,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人合一的自然追求,与刚柔并济的处世哲学,无一不深深烙印在对普洱茶的风格审美之上。经历了贡茶时代和商茶时代的易武,“平衡细腻、刚柔并济”的审美风格逐渐成熟下来,普洱茶的传统风格认知也随之渐渐定格。
人为的进取。世界上有一“可怕”,是比你有才华的人,还比你努力,而作为茶产区的易武,无疑就是其中之一。
声名未盛之时,易武人已经在默默耕耘。乾隆年间“奔茶山”来到易武的汉人们,背井离乡,深入不毛,用自己的血泪与辛勤对易武茶山进行了深度开发。他们刈复老茶园,开发新茶园,如今易武诸多的原始森林中,都散落着当年茶山先民们遗留的旧址残垣。经历了数十年耕耘的易武,在产量与品质上都形成了碾压式的优势。
而后百年,扎根下来的茶山先民们在此修桥开路,建庙立馆,以舍生忘死、艰苦卓绝的姿态新辟商道。易武人用自己的锐意进取将普洱茶的版图不断扩大,使之成为世界级的饮品。这样的人文精神也流传后世,并使易武成为普洱茶复兴时代中风云再起的起点。
时运的眷顾。古六大茶山的繁荣从一开始就并不消停,战火频生、边患侵扰时有发生。“改土归流”的战火就直接导致了莽枝茶山的衰落。19世纪中叶滇中的杜文秀起义直接阻断了倚邦经思茅北运的通道。20世纪初的多次民族冲突和攸乐人的起义,让倚邦和攸乐从此黯然无光。
其间,一方面,不时有缅匪、寮患滋扰边疆;另一方面,官员盘剥、瘟疫横生等各种天灾人祸更是加剧了茶山的苦难,六大茶山人口锐减,动荡不安。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依托于易武人的人为努力与时运眷顾。承天之佑,在从贡茶时始的近两百余年间,易武基本处于一个相对安定和平稳的外部环境。易武在长时间的稳定发展中,徐徐展开贡茶时代和商茶时代的宏伟篇章,风云百年,易武之名跃然史志,取得了难以想象的成就和地位。
风物长宜放眼量,易武与古六大茶山亲如手足,也惺惺相惜。
从牛滚塘到倚邦,从倚邦到易武,古六山的变迁历程,也是普洱茶的良性发展过程。从竞争到进化,在这个全力以赴、奋发激荡的过程中,古六山不断进化与完善,推动着普洱茶的成熟进步与发展完善。同根同源,并驱争先,终将裹挟成一股不可逆转的复兴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