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酒看庄园,白茶看山头,在白茶的江湖里也有高下之分。

福鼎虽小,但是白茶发烧友却也爱将福鼎白茶划分小产区,比较各地的历史、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品种特色以及风格指南。

说起白茶,很多人认知的就是太姥山,作为白茶的起源地,自古就是名声在外,实力无人能挡。但在本地人的心中,磻溪才是更胜一筹。

磻溪是福鼎生态环境屈指可数的白茶产区,是真正的深山白茶产区,这为老白茶打下了坚实的底子。压制成沱,进入良好的仓库存储,待足够岁月才与茶友见面。

历史悠久:实力却低调

磻溪,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其实是因为早期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磻溪远离市区,酒香也困在了深巷中,甚至不如靠近市区的白琳镇、点头镇来得出名。而早期磻溪的茶叶也多数被冠以太姥山以及其他茶山在市场流通。

而实际上磻溪的茶叶种植历史,早出现在1279年。这里山高偏远,茶园多数是当地居民祖辈种植,由于交通不便,茶叶往往被输送到外地作为茶叶原料,茶叶历史实际上非常悠久,只是名声不够响而已。

不过,随着交通的改善、宣传和推广,磻溪镇的白茶被越来越多人了解,磻溪镇的白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磻溪镇,制茶历史悠久,传统技艺深厚。本期推荐的这款福鼎白茶,就是来自磻溪镇。

天然环境,位置很关键

福鼎境内,地势呈东北、西北、西南向中部和东南沿海波状倾斜。除港湾地带有冲积小平原外,均为山峦起伏的丘陵地。山丘地占陆地总面积的91.03%,盆谷平原占陆地总面积的8.97%。

磻溪境内,茶园大多处在深山之中,福鼎西部最高峰海拔1141.3米的青龙山在磻溪产区境内,还拥有7座千米以上高山:鸡母尖、目海尖、大尖顶、牛桐坡、葫芦门冈头、流米仔等,堪称“福鼎屋脊”。

磻溪,总体海拔在600米到1200米之间,拥有比较明显的高山云雾特征。

这正是我们都知道的,“高山云雾出好茶”,对于茶叶品质的影响相当大。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度,高山上气温较低,湿度大。这温湿度在无形中调节着白茶体内的各种生物代谢(促N代谢而抑C代谢)。再加上昼夜温差也大,非常有利于白茶生长和养分的积累,并且形成高甜回甘的品质。

天然的位置给磻溪优质的高山白茶垫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础。在这杯老白茶里,我们喝到的是纯粹。

茶好不好,气候很重要

茶树喜光耐阴,忌强光直射。山涧之间,漫射光多,湿气大才更符合茶叶的优质生长气候条件。正如我们苦苦追着武夷岩茶的三坑两涧,正是因为小气候条件是不可复制的。

对于茶叶来说,真是“越山越好”。甚至有个不成文的说法,戏称“点头是潜山系,管阳是高山系,磻溪是深山系”。

磻溪镇,地处偏僻山野,人烟稀少,环境胜在够原生态。

这里被称为福鼎的“肺脏”,森林覆盖率高达80%,植被丰富繁茂。

磻溪,从卫星云图上看,是比福鼎的地方要更绿一些的。这里森林覆盖率可以达到80%以上,山上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水文条件达是国家一级标准;土壤以黄红砾壤为主,有机质物和矿物含量高。这些,都是高山云雾出产好茶的良好佐证。

这里海拔足够高,茶叶有效积累了丰富矿物质与有机物质等营养成分,茶叶长得饱满肥厚。

这里地处深山,茶园多数是当地居民祖辈种植,而后又疏于管理,茶龄老、人工干预少,却不经意之间形成了高品质茶青!

深山,成了磻溪白茶的优质品质的必备条件。

越纯粹,越简单

白茶不炒不揉,只有萎凋和烘干两步。因为制茶工艺相对简单,所以茶叶本身的品质优劣在杯中显得尤为重要。

磻溪优秀的自然环境,从位置、海拔、气候、土壤等来说,都为茶叶提供了非常优异的先天条件。

综合来讲,磻溪高山出产的白茶,往往滋味要更甜些,回甘更好些。

这款老白茶,是高山云雾滋养出真正的好茶。

鉴茶有道

这款老白茶,既有了先天如此优渥的条件,那么压成沱型,正好利于其借时间的力使劲儿转化。如今陈化八年,其内质已经转化得彻底、深沉而且内敛,已然有了非常优秀的表现,当下正是饮用的好季节。

干茶:外形成沱形、表面平整、松紧适度、整体呈灰褐色。

香气:枣香、粽叶香、煮着香气更加浓郁。

汤色:橙红透亮。

滋味:滋味醇厚、醇香显露、浓郁持久、汤中呈现清幽枣香,回味中还略带樟香。

叶底:色泽匀亮、叶片肥厚柔软、叶脉微红。

宜泡宜煮,煮茶更能够表达其内质的馨香,枣香、粽叶香喷薄而出,非常愉悦的暖意油然而生。

老白茶,陈化八年的老白茶,好不好关键看两个要素:产区和仓储条件。

可以说,磻溪是福鼎生态环境屈指可数的白茶产区,是真正的深山白茶产区,几乎见不到工业污染,也远离海洋,不受咸湿的海风影响,这为老白茶打下了坚实的底子。压制成沱,进入良好的仓库存储,待足够岁月才与茶友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