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度,是茶饮品中深受众人青睐的共性特质。无论是高档茶叶,还是日常饮用的普茶,对于厚实的感觉都有着共同的认同。这份认同不需要过多训练,即便是初次品尝,也能一眼看出。然而,在一杯完美泡制的茶汤中,虽然含有丰富成分,但并非所有元素都能体现出厚重感。如果单纯从物质含量来讲,水提取出的成分应该与所描述的内在质量相匹配。但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关系并不密切。换句话说,有些白茶,其水提取率虽高,却难以感受到其真正厚重。这一点并不难解释,因为厚度与茶多酚间的联系并不紧密。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实验,将普通寿眉白茶用较浓缩的方法泡制,与补拙堂1314春季采摘的地高海拔寿眉进行对比。在相同条件下,即使使用了浓缩泡法,普通寿眉也无法达到补拙堂1314春季采摘地那样的厚重感,而实际上它却释放出了更多水溶性的物质。然而,当我们品尝这杯浓缩后的白茶时,却只能感受到苦涩和淡薄,没有那种醇香和满足感。

这是因为影响到厚度感觉的是那些可溶性糖类,如单糖、双糖(如葡萄糖、果糖等)以及可溶性果胶和淀粉,它们通过增加粘稠度给人一种充实而沉稳的情绪。而氨基酸则起到了协助作用,使得我们更好地体会到这款白茶之所以如此沉稳。

这些能够提供这种感觉的一系列物质来源于原料本身,以及后续加工过程中的变化。在不同季节收割或树龄不同的绿叶中,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呈现不同的变化。春天新鲜收获时,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而秋天则是可溶性糖较多;随着树龄增长,可溶性糖及氨基酸比例逐渐增加,因此在滋味方面老树所生长之佳作尤为珍贵。

不同处理方式对于形成这一感觉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萎凋至摊晾过程中,由于水解酶作用,可溶性糖越发增多;杀青至萎凋期间温湿环境促进了水解反应,使得可溶性素材再次获得提升。此外揉捻阶段出现外溢,再加上这些黏性的果胶构筑出的形态,为高度提升了烹饪后的产品质量,从而增强了整体产品价值层级。

最后,在红酒发酵或黑色烹饪过程中的自然工艺条件下,大量生成新的甜味素,更显著地提高了清咖啡液口feel上的吸引力,以此提高整体、高端化程度,不仅仅是在味觉层面,而且在情感上也是如此强烈而持久地存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