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乌龙茶与红茶的发源地,种茶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武夷先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品质优异、种类多样的武夷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物质和非物质的宝贵财富,其中包括:有形的茶艺、无形的茶技及文化理念等。

武夷岩茶的八次历史演变

1.汉朝: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军灭了闽越国,并诏令将闽越民举迁江淮之间,以虚其地。当地官员将武夷茶献给汉武帝,但史志中未见汉代武夷山产茶记载。考古发现显示城村汉城遗址数以万计的陶器里,有大量茶具——tea壶、tea杯,证实汉代闽越国先民种植饮用的事实。

2.唐代:唐玄宗于784年诏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道教将其列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据林祥瑞、刘祖陛《福建简史》记载:“唐代福建的土特产就是山区的青石灰和沿海的盐”。其中包括乌龙与红色的早期记录,如孙樵《送团与焦刑部书》中的晚甘候,以及徐寅《尚书惠蜡面》的提及。

3.宋代:主要制作龙团凤饼制法,与斗 茶盛行相关联,其品种被纳入贡品选中,并在儒家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朱熹所撰诗词。

4.元代主要是蒸饼制法。在忽必烈时期,由高兴监制贡青并建立御园,从此后,每年的贡额增加至960斤。这一时期出现了喊山仪式,在御园东边筑喊山台,每春节祭祀神农以求丰收。

5.明代改为炒青绿制法,这一变化促进了生产技术发展,使得产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升。明末荷兰商船购运绿叶转运至欧洲开启外销先河。

6.清初崇安县令殷应寅招安黄山市僧人松萝制松萝烘青后形成岩骨花香工艺,同时也出现小种红茶——正山小种红(烟小种),这两者分别代表着乌龙和红色两大类别在当时的地位与影响力。

7.新中国成立至今经历恢复发展到快速崛起阶段,现在已达10万亩面积总产近1000万斤,比1978年增长13倍以上,而2002年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6年确认手工制作技艺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8.目前 武夷岩酒基本认识是指在独特自然环境下栽培选用适宜品系,用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明确的地理区域性特征的一款上品乌龙,是现代主打品牌的大红袍名称下的产品。此外,还存在其他类型如九曲、一级、二级、三级等不同等级标准分类,而这些都是通过科学拼配精心制作完成。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要保持清醒头脑确保稳步发展,不断创新推广新的科技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保证原有的特色风味不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