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功夫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在广东潮州府及福建漳州一带最为盛行,这是唐、宋以来的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品功夫茶在潮汕地区是一种非常著名的风俗,每家每户都有专用的功夫茶具,每天都会喝几轮。
即使潮汕人移居到其他地方或海外,他们也会保留这种品“功夫茶”的习惯,可以说,哪里有潮汕人,就有“功夫茶”的痕迹。
冲泡乌龙功夫茶,有四道工序:一水、二洗、三冲四泡。水要选择清澈见底的蟹目水,火候在将滚未滚时细泡半成;不宜过于生或全滚太老,都不可用;“洗”是烫壶洗杯,“冲”是注水入壶,“泡”是注茶入杯,要领是在高处冲下后低头饮,不生水沫。此外,还有洗tea和刮沫等技巧,其中刮沫指的是头三遍常有的浮沫,用一种盖大的杯子(如瓯)盖上刮去。
以上所述,是冲泡乌龙功夫茶的基础知识,至于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这样的描述,只是在泡时执壶行走于群杯之上,将量好的液体需干净地倒出,也是一般规则,但尚未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所谓“道”。
在品饮过程中,“礼”指的是三至四只酒盏中的使用规则,即先宾后主,先老后幼相互礼让。在古时候显贵人家待客时,要扫几拂窗焚香沐手,其慰敬之心,如同对佛像一样;待客的人员可多达四个:琴师、小童、半老男子和妙龄少女。小童扇炉称为“茶童”,半老男子称为“师父”,妙龄女子无特称,一般是婢女。
这些仪式已经随着时代而改变,当代人待客已无此繁文缛节,而主动冲泡客人饮用,无需琴声,便借助现代音响来代替。亦正如雅事一桩。
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心境。“众妙之门,存乎一心”,再好的事物都需要心来感受。而且,从最简单的事情中得出无尽体味,所以人们讲究,使得乌龙功夫从五行(草木炭火泉器皿)到四德(净静谨敬),再到三才(天地人合一)。
春季品饮,看世界变绿,与春风共赏;夏日品饮,与荷花争艳,在清凉处赏芳菲;秋季品饮,与落叶竞放,在间接享受芬芳;冬季赏餐,有雪景赏雪,无雪想雪,如果能踏雪寻梅,那就更加诗意了。如果没有,也能安坐在暖炉旁,看着蒸云雾,从壶中感受到乾坤。在这样氛围下,即使没有伴侣——琴师、侍女等,只要有自然景色与美好生活,就是满足了口福眼福耳福心福这四大福分,不论何求?
所以说,对于乌龙功夫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手法,更是一个文化、一种艺术、一种形式、一种仪式,一种精神境界,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一部分,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对生命美好的赞颂。这便是东方文化奥秘之一——通过讲究,让最简单的事情变得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