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的制作过程中,干燥工艺对白茶品质与主要功能性成分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话题。首先,风干和晒干虽然能够使毫色发白、银亮,但由于热作用不足,物质转化也较少,因此氨基酸和总糖量相比烘干工艺要低一些,并带有青气。在潮湿或阴雨天,也难以进行风干晒干。而烘干则通过高温烘焙,使得某些带青气的醇、醛类芳香物质挥发并异构化,从而形成清新的芳香。此外,糖与氨基酸的相互作用,以及糖与氨基酸的焦糖化反应,可提高白茶香气,同时促进儿茶素类物质产生异构化,从而减少苦涩味,对茶汤品质大有裨益。不过,由于叶绿素破坏较多,使得色泽不及晒干风干时所呈现出的灰绿光泽,而高温烘焙超过60℃还会破坏其中的酶。
其次,关于不同温度下的影响实验表明,在50℃2小时、80℃45分钟以及100℃30分钟等条件下进行烘干,不同条件下茶多酚与儿茶素类物质含量均有增加;咖啡碱由于其环状结构稳定,因此无论何种条件,其含量变化不显著。然而,更高温度可能会促进氨基酸与糖类等羧基物质发生美拉德反应,从而导致氨基酸含量减少,并且破坏其中的酶。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你喝白茶是马上享用还是将其存放后再享用?如果选择即刻饮用,那么当前口感更为重要,就可以忽略酶是否完好的问题;但若选择将之保存到老后再饮,如需考虑传统低温成型工艺,则更加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