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建水县变得异常安静。然而,这座古城的沉默中藏着一股活力——田记窑,这里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的一处专注于建水紫陶制作和技艺传承的窑坊。田记窑的创始人田静,是国家级非遗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带着提案来到北京。

2019年,田静提交了《关于国家支持非遗手工技艺成立公益技能培训机构,加大政府购买力度的提案》。这份提案凝聚了她多年的酸甜苦辣,显示出这位非遗人的深入实践、观察和思考。她希望通过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传习中心搭建以公益为主导的公共平台,以及支持一些有条件的手工技艺成立非营利公益技能培训机构,让更多农村青年学徒培养传统手工艺,为农村变美、村民致富做出贡献。

20多年前,当时还是一个学徒的田静赶上了建水紫陶衰落之际。在碗窑村,她亲身体会到了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专门师傅的情况,这让她决定将来一定要有自己的工作室,以便更好地帮助其他学员。2004年,她终于开设了“陶茶居”工作室,从事茶具制作,并在多年的技艺传承和苦心经营中,使“陶茶居”成为云南省驰名商标。

然而,在尝试收徒的时候,面临着免费教不有人学的问题。于是,她跟学员商量,每天给30块钱补助,有收入就有动力!108道紫陶制作技艺,要想全部掌握至少要10年的功底,但是先学习部分技能就可以先以此谋生。而刻填,就是一种适合女孩子学习的小巧技术,也解决了一些农村妇女就业问题。

随后,田静建立了“ 田记窑”,复原了紫陶生产流程吸引众多专家与游客。这次疫情虽然给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但也促使这些青年制陶人抱团取暖,用电商平台打开销路,他们相信:“有师傅在身后,我们敢闯敢拼!”

尽管对网络教学持怀疑态度,但为了应对疫情影响,不得不破天荒地开网课录视频。但是很快,就有一位徒弟发来消息,说看到师傅这样记挂自己、鼓励自己,他怎么能灰心呢?尽管现在没有条件,但这样的鼓励让他坚持下来。这正是田静提案想要实现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