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与紫陶,一字之差却差别巨大,对于资深壶友来说区分两者自然不在话下。而对于一些新手壶友,紫砂到底是啥可能都没搞清楚,自然也弄不明白两者的区别了。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紫砂和紫陶的区别。在区分紫砂壶之前,我们需要从泥料角度区分二者。无论底槽清还是清水泥其实都属于紫泥的大范畴,紫泥矿是分层叠放的,分别是一槽,二槽和底槽。底槽清顾名思义就是位于紫泥矿的最底层,而清水泥则是位于紫泥矿的中间。底槽清除了位置之外,泥料的成分上也有区别。底槽清的矿石在未经粉粹前,石块上存在本山绿泥而形成的“鸡眼”,这种鸡眼在粉碎后陈腐炼泥,做成紫砂壶后,会在壶表形成金色的颗粒。因此,底槽清的紫砂壶细细的看会有金砂隐现的效果,这也是区分清水和底槽清最关键的一点。金砂当然金砂一定是隐含着的,特别是泡茶时经热水冲淋金光闪闪, 忽隐忽现非常漂亮. 如果壶身本绿颗粒目数较大暴在表面, 一定是人工调配的。猪肝色底槽清的耐火性比清水泥要高,也就是说烧窑温度,底槽清比清水泥高,所以就颜色而言,底槽清的颜色是介于紫泥和清水泥之间的,比清水泥的颜色偏棕,但比紫泥颜色偏红。 所以,总结起来应该是紫中带红。最后呢,就是泡养的区别,清水泥的紫砂壶泡养后更多的是变红变润,而底槽清则是呈现猪肝色。 区别一:原料不同紫砂:紫砂泥料是由原矿石经过风化、炼制、陈腐等多道工序而来的,刚挖出来的紫砂成矿石状不能直接做壶。紫砂原矿(绿泥)紫砂器的泥色有多种,俗称“五色土”,成品于器表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又因其独特的多气孔结构,适茶性非常好,适合用来制作茶具。紫陶:建水陶为粘土原料,泥料细腻,需要将粘土捣成粉末,筛弃粗砂,进行配比,再放入缸内加水制成浆状搅拌淘洗。建水紫陶土反复多次淘洗之后,让其在封闭状态下自然凝干成泥,这时的泥料已经腻如膏脂,无丝毫砂粒。 区别二:成型工艺紫砂:宜兴紫砂的成型方式分为全手工和半手工,全手工采用拍泥片打身筒和镶身筒两种,半手工则先打好泥片,再用石膏模型辅助成型。模具半手工成型造型上,由于宜兴所处地区历史上手工业较为发达,且紫砂壶发展历史过程中多有文人参与设计,故而其造型多变,风骨绰约。紫陶:手拉胚紫陶目前为止均为手工拉坯。辘轳车盘上手拉胚成型。考验的更多的是拉坯师傅手上的功夫技艺。 区别三:打磨工艺紫砂:紫砂除了整口以外,一般不对壶身进行打磨处理,因为打磨后的紫砂失去了透气性。但也有一种“水磨”工艺,常见于清朝外销东南亚的壶上,是为了迎合当地特色而来。施加水磨工艺的紫砂壶紫陶:无釉磨光则是建水紫陶独特的打磨工艺,由于泥料的细腻,用鹅卵石纯手工打磨、无釉摩光工艺。紫陶壶可打磨出光亮炫目的质地。同是紫陶打磨的程度不同,光泽度有火皮、磨砂、亚光、亮光、镜面高光之分。紫砂陶是陶瓷器中的一种,是从实用器皿中衍生出来的陶瓷门类,也是江苏宜兴所独有的一个陶瓷产业。紫砂陶通过上千年的演化和发展,已经在各陶瓷门类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以其独特的材质、风格和品味而有别于的陶瓷而形成其特有的艺术特质和一种陶瓷文化,其中尤以紫砂壶为其标志而名扬天下,成为与中国茶文化最紧密相联的实用化、艺术化相兼的陶瓷门类,深化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弘扬和推动了中国茶文化。 这一切,缘于紫砂之美,紫砂之美在于其独特的材质、风格、品味。它能在陶瓷之林中独树一帜也完全是基于此,是上苍赐予宜兴的贵重礼品,所有的宜兴人都以此引以为豪、以此为荣,在当今各地陶瓷产业异军突起、百花齐放的形势下,使得“宜兴——中国陶都”的殊荣依旧名副其实、依然光彩夺目。紫砂陶的发明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的结果,也是陶瓷发展规律中偶然的结果又是必然的结果,是对“美”的发现。据专家考证,宜兴紫砂起源自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从无至有、从粗到精,经历了无数次水与火的洗礼而成为一枝陶瓷奇葩,她从一般陶瓷中脱颖而出也得益于中国的特殊文化氛围,因此,紫砂陶是中国文化的产物。紫陶泛指各类棕红色陶土材料制作而成的表面无釉陶器的总称。明清以来,全国各地有多处生产此种类型的陶器,其他型方法多为手拉坯成型,注浆成型或者较为原始的泥条盘筑成型等。比较著名的产地有云南建水,广西钦州,重庆荣昌,广东潮州等。传统紫陶制作方法是:将不同的制陶粘土分别捣成粉末,筛弃粗砂后,按制陶的要求把不同的粉末原土进行配比,再放入缸内加水制成浆状搅拌淘洗,待含砂浆泥沉落缸底,便用勺取上面的漂浆倒入另一只缸内作再次淘洗。如此反复五、六次之后,让其在封闭状态下自然凝干成泥,这是的泥料已经腻如膏脂,无丝毫砂粒。由于泥料的细腻,在湿润状态下的可塑性相对较弱,因此,紫陶一般不采取灌浆注模的方式制成器型,也不宜于制作大型器件,因为此特性,也成就了紫陶可以在器物表面做细微雕刻填泥和无釉磨光的特殊工艺。这便是紫陶与其他含砂陶器最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