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度,是茶的深邃魅力,蕴含着众多茶爱者共鸣的情感。无论是细腻的绿茶,还是醇厚的红茶,每一杯都承载着独特的厚度感受,这种感觉源自我们个人的情感体验,不需要过于复杂的心理分析。一壶热腾腾的茶汤中,虽然含有丰富成分,但能让人领略到厚度并非简单数量问题。如果单纯看水浸出物质,其实与所谓“厚”并不完全对应。这背后隐藏着一个秘密:厚度与某些关键成分,如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存在紧密联系。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体会这一点。将普通寿眉白茶泡得浓稠,与补拙堂高海拔1314春寿眉相比较,即使普通寿眉也无法达到前者的层次,而尽管水量增加了,可溶性糖也应该更多,但当品尝时,却缺乏那种醇美和饱满感。这或许是因为这些关键成分对于形成“厚”的感觉贡献不大,所以难以被察觉。那究竟是什么因素塑造了这种感觉呢?我们发现,主要是那些可溶性糖类、淀粉等物质,它们增添了一种粘稠感,使得味道更加沉稳。此外,还有一部分氨基酸协同作用,使得整体感觉更加丰满。而这些物质既受原料季节、树龄影响,也受到后期加工方法如萎凋、摊晾过程中的酶促反应影响。在杀青过程中温湿条件下水解酶加速反应,对可溶性糖含量也有所提升。而在揉捻阶段,由于外溢液中的高黏性的果胶形成,并包裹在叶片外部,这进一步增强了其浸出率,从而影响了最终产品的高度。在发酵工艺中,如红黑两种类型产生大量可溶性糖,将提升整个产品的大气层。

这份“厚”,对于品评酒香而言,有助于提升整体级别之效。其可能途径包括三方面:首先,一些没有明显口味但却极具黏性的物质,如果胶等,它们不会直接引起味觉反馈。但它们可以遮蔽我们的味蕾,让苦涩之类刺激减轻,就像摄影使用减光镜片一样缓解强光照射给予的一般冲击。在我进行的一系列味觉试验中,我确实感到,在加入这些黏稠成分后的苦涩触动比单独用甜蜜更为柔和。而且这样的添加还能润滑内皮细胞上合适结合点,以此来缓解打破表面涩口feel带来的不愉快;最后,当咽下这杯香浓精华时,这些珍贵材料附着在口腔壁上,与微量甘露、低浓度多酚、氨基酸以及诸多香气一起延长回忆价值,为品鉴者提供一种持久而令人向往的地球风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