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乌龙茶与红茶的发源地,种茶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武夷先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品质优异、种类多样的武夷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物质和非物质的宝贵财富,其中包括:有形的茶艺、无形的茶技及文化理念等。
武夷岩茶的八次历史演变造就一世岩骨花香
汉朝至元代前的武夷山产制团饼茶和蒸青、晒青散茶;明代出现炒青绿茶;清代初研制出乌龙茶(岩 tea)、红 tea、龙须 tea。武夷山是乌龙 tea 和红 te a 的发源地。
唐代时期,玄宗诏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道教将其列为“三十六洞天”之一,而佛教寺庙也在此兴盛,使得武夷山名声日高。据《福建简史》记载:“唐代福建的土特产就是山区的 tea 和沿海的盐”。其中提到唐时 武 夷新采制工艺,如晚甘候等。
宋代以后的 武 夷新发展迅速,与儒、道产生了密切联系,如朱熹、白玉蟾等都留下了许多诗词和美丽传说。斗 Tea 盛行成纳贡选品和游艺项目。
元代主要制作饼 Tea,并监制贡 Tea,由官员承办贡 Tea,但因过度开发导致生产技术不再更新,最终出现抛荒现象。
明代中叶开始改制散 Tea,由蒸春团饼转为晒青、蒸青散法后期改进为炒青绿 Te a 技术,这对提高产量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此期间,还开启了外销市场,对海外贸易产生影响。
清初崇安县令殷应寅招募黄 Mountain 僧人试验烘青,在康熙后期形成了岩 Te a 制作工艺。而小种 Red Te a 也在此时期被创制出来,即正 Mountain 小种 Red Te a,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加工方式闻名于世。
新中国成立至今,随着国家政策支持与科技进步,不断恢复并发展壮大,使得今日 武 夷新面积达10万亩,全年总产近1000万斤,比1948年的1.3万斤增长13倍以上。此外,大红袍手工制作技艺被确认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提升了 武 夷新的地位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