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乌龙茶与红茶的发源地,种茶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武夷先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品质优异、种类多样的武夷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物质和非物质的宝贵财富,其中包括:有形的茶艺、无形的茶技及文化理念等。
武夷岩茶的八次历史演变
1.汉朝: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灭闽越国,将闽越民迁江淮,并将武夷山产的团饼青散茶献给汉武帝,但史志未见具体记载。考古发现显示汉代已有饮用习惯。
2.唐代:784年唐玄宗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佛教寺庙兴盛,加速了其名声日高。诗人如孙樵、徐寅写下的作品记载了当时采制工艺和品味情趣。
3.宋代:主要制作龙团凤饼,以北苑上贡团菜中包含之;斗茶盛行成纳贡选品;朱熹等与儒道产生密切联系。
4.元代:主要生产饼青以至炒青绿,因忽必烈赏识而被纳入贡品,对外销往欧洲开启了外销先河。
5.明代: 明末改制散青,有晒蒸烘三法;明末清初开始形成乌龙(岩)茶制法;小种红也在此时期出现并发展起来。
6.清代: 成立小种红(烟小种),以及更早一些时候是松萝烘青后再炒出的乌龙(岩)式绿色香型,还有一些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如打撩子揉捻技术等流传至今,都体现出那份精湛的手艺和深厚的情感投入,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在这段时间里,随着战争影响导致销售减少,使得产量大幅下降,从45万斤到1948年的1,300斤左右,但到了1978年底,再次达到1000万斤以上,不断增长至今成为国家重要经济产业之一。
7.新中国成立至今: 武夷山作为国家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2002年,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03年获国家文化部“中国最美乡村”称号; 2006年6月20日,由国家版权局核准登记为第一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获得了一系列商标认证,这些都进一步提升了品牌价值,同时保障了产品质量。这一过程中不仅保留了传统手工技艺,更是在现代条件下不断创新,为全球各地爱好者带去独特美好的滋味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