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乌龙茶与红茶的发源地,种茶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武夷先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品质优异、种类多样的武夷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物质和非物质的宝贵财富,其中包括:有形的茶艺、无形的茶技及文化理念等。
武夷岩茶的八次历史演变
元代以前,武夷山主要是产制团饼茶和蒸青、晒青散茶。
明代出现炒青绿茶。
清代初研制出乌龙茶(岩 teas)、红 tea、龙须 tea。
汉朝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军灭了闽越国,并诏令将闽越民举迁江淮之间,以虚其地。当地官员将武夷 tea献给汉武帝,但史志中未见汉代 武夷山产tea记载。考古发现显示城村汉城遗址数以万计陶器里,有大量teacup——tea壶证实Han代闽越国先民种tea饮tea的事实。
唐代
唐玄宗于784年诏封 武 夷 山 为“名山大川”,道教将 武 夷 山列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佛教寺庙也大兴, 武 夷 山名声日高。据林祥瑞、刘祖陛《福建简史》记载:“唐代福建的土特产就是山区的 tea 和沿海的盐”。
宋 代
在宋朝时期, 武 夷 茶处于兴盛时期, 主要制作的是龙团凤饼茗醪。在那时候, 北苑上贡团饼中包括了几批来自不同地区的手工制作出来的一些品种,如苏轼《荔枝叹》中的“君不见兵马俑旁边粟粒芽”,清末董天工《御台园旧贡有感》,还有范仲淹《斗茗歌》都提到过这些品种。在那时候斗 茗 成为了纳贡选品和游艺项目之一,也成为了儒学家们研究讨论的地方。
明 代至清 初
明朝时期主导的是生产蒸春团饼茗醪,在后来的改进过程中逐渐转向晾干后的散 茗 制法,最终形成了炒 青 绿 茗 的制法,这一过程促进了武夷新时代的大发展。在明末荷兰商船购买并运往欧洲的小量出口开启了外销之路。而在清朝则是小种红 茗 的产生,它由松萝茗发展而来,是一种烘乾后的黑色叶子,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它具有特殊风味,比如松烟香气,使得它被称作正山小种红 茗 或者说是烟小種。
新中国成立至今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都是一个恢复与发展并行不断提升阶段。目前规模达到了10万亩总产近1000万斤,与1978年的增长相比已经增加了一倍多,而与1948年的总产相比更是巨大的飞跃。此外2002年被列为国家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3年获得国家文化部“中国传统美术之乡”称号,并且2016年6月,被确认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后,我们还需要知道关于台湾乌龙价格的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