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以前,人们就开始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茶叶生产。婺源境内群山高耸,山涧汩流,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加上土层较厚、土壤肥沃,是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喜温、耐湿、好雾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早期人們就開始利用這種特殊的環境來種植茶葉。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有歙州(当时婺源属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唐大中十年,朝廷膳夫杨华撰《膳夫经手录》中记载:“婺源方茶,置制精好,不杂木叶。”南唐都置制使刘津撰《婺源诸县都不得置制新城记》中称:“婺源带货实多。”
宋朝时期,产于此地的 茶叶已出类拔萃。在宋史食货之书中的记录里提到,“毗陵之阳羡绍兴之日铸 婺源之谢元隆兴之黄龙双井皆绝品也。”明朝期间,这里的 茶被列为贡品,并且在清乾隆间,被列为中国外贸出口的主要物资之一。
美国威廉·乌克斯在他的著作《全世界最好的饮料—关于咖啡与奶酪》的章节中,对于这款产品进行了赞誉,他认为这是路庄绿茶中的上品,而且是中国所有绿色毛主席花香型号中的最佳代表。他还指出了它的一些特点,比如其细嫩而光滑的质地,以及澄清并滋润水色。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国际市场对于其他国家生产的大量进口商品需求增加,这种宝贵的地理标志性产品面临着严重挑战。此后,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份额,而现代则更注重品牌建设和质量控制,以确保消费者对这种传统美食保持信心和忠诚度。
然而,在1976年后,一系列措施旨在恢复这一行业,并导致产量再次增长,为这个小镇提供了新的经济机会。而到了1986年,当年的产量达到了8.7万担,使得这一地区重新成为全球重要的地方,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种传统文化产品不仅仅是一种美味,更是一个可以促进交流与合作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