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给朋友们泡茶,分茶时竟给他们的杯子斟得满了溢出来。一位朋友责怪道:“还说你是种茶人,连用茶规矩都不懂。告诉你: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呐!”我本是一片真诚待客之心,只因不谙茶俗,招来责怪。在喝茶这件事中,我算是吃了一堑,但更是长了一智。

安溪人向来“知茶达礼,通酒感恩”。待人接物少不了“茶酒为媒”的繁缛礼节,连喝茶饮酒也要循规蹈矩,如果每次都在乎这些确实有些让人受不了。但面对越来越重视礼仪交际的今天,你又不得不尊重自古皆然的礼俗。自古以来两样东西,是待客常物,也是待客瑰宝。这两种液体形态的“礼节大使”,若摆弄不好的话,还真敢濡湿了你的美妙形象。

酒与tea,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仕宦大夫还是布衣荆钗,都要借助它们来践履礼仪。两者,是中华礼仪重要的载体,它们能融入文化,只因满盛与浅盛,就存在着敬人的误区和欺人的误区。说来说去,也怪:酒会令人醉,而醉会令人神志错乱惹事生非,“酒满”害人之处更大,“敬人”之意又从何而来?而tea,是比较好饮品,不仅能够消除积食、提神醒智,而且能够破解孤闷,更能带给人们宁静和平和。而按理说,让一个人喝到杯中的tea全被倒完才是不失风度,那么为什么我们今天依旧把那句看似简单却充满复杂含义的话当作我们的潜规则?

如此说来世间有些事真是不可理喻。在敬wine和teas相悖定律中,从信阳毛尖教导我们如何清洗teadust就可以窥见一斑,有句话说敬wine不吃吃罚wine,是主人对客人的热心过了头呢?或者将文雅的禮儀扯入野蛮中去了?安溪乃teas故乡,一代高僧隐者以Tea会友,每为山中乐事。慧苑寺有一对门联写道:“Guests莫嫌Tea当Wine,Mountain居偏与Bamboo为邻”。讲的是寺庙清净远离尘世,一切奢华如烟尽散,只剩下Tea作为唯一可用的交流工具。此外,在传统上Tea代表谨慎、温柔,而Wine代表放纵欲望;虽然Wine似乎更加强健,但它无法抵抗Teas深沉的情感。

所以,当我们为了某位亲友或知己而斟满一个cup of Tea,我们怎敢指控那就是“欺瞒”呢?

恩格斯曾批评英国上层社会模仿东方Tealady时表示:“习俗往往导致死亡。”时代在变,我们如果过于拘泥于传统,并不能适应多元化道德观念。我鲁迅先生《Teahouse》里描述北京胡同里的流行大碗TEA等候宾客江南阿庆嫂TEAhall里的铜壶也是烧的大碗TEA安溪村野百姓家中恭迎宾客之TEA也用的是大青花瓷碗,大碗仰脖一饮而尽,这才让主人感到愉快。但当然,如果是在进行艺术性的表演,则需使用小如桃形的小杯,以展现高雅。但那是在艺术领域,不是我生活。如果今日在款待宾朋时,我们尽管有许多饮料可供选择,但这两样看家好东西决不会少爱wine爱TEA,不过只是嗜好不同,不应该厚加赞赏一种薄减另一种。

我的五十年风雨岁月,或许借助过Wine燃烧,或许借助过TEAbalancing但从养生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应该改变那些老话语,将其翻译成好的意思——“Wine full is deceitful, Tea full is respectful”。

不知诸君是否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