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与朋友们共饮时,误将茶杯斟得满溢。其中一位朋友责怪道:“你说自己懂茶艺,但连基本的用茶规则都不知道。记住:酒满是敬人,茶满是欺人。”我本心中真诚,只因不谙俗礼,反而招来了责难。在这次喝茶的经历中,我既吃了一个教训,也学到了更多。

安溪人的传统是“知茶达礼,通酒感恩”。在待人接物时,我们总会运用“茶酒为媒”的繁复礼节,即便是在饮食上也要遵循习惯和规矩。如果过于注重这些礼节,有时确实有些累人。但面对今天越来越重视礼仪交往的社会,你又不得不尊重古老的习俗。

自古以来,酒和茶都是待客常备之物,也是珍贵的禮品。这两种液体作为“禮節大使”,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打湿你的形象。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无论仕宦大夫还是平凡百姓,都需要借助它们来践履礼仪。

酒与茶,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载体,它们能融合各种文化元素,而只因为盛量与浅量,便存在着敬意与欺诈之间的差异。说起来也怪,那些被称作“敬人的”举动,却有可能导致醉酒、失去理智,从而引发纷争。而那些被认为是好事的人,却因为给予他人足够多的温暖和关怀,被误解成是在欺骗他们?

从这些看似不能推敲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些深层意义。当我们沉浸于敬酒敬茶这一相悖定律时,可以通过信阳毛尖等高品质产品来清洗我们的灵魂。一句话,“敬酒不吃吃罚酒”,究竟是在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过头了呢?还是将文明礼仪带入野蛮生活?安溪作为中国最著名的绿叶茗香地,在那里,每一次以山泉水煮出的清香,与隐士们的心灵相呼应,如同慧苑寺里的门联所言:“莫嫌客家当山泉,不愿倾听竹风声。”

此处有几句令人深思:何谓尊严何谓恭让?何为贪欲何为淡泊?当我们以一杯半盏之间展现出彼此的情谊或友情,那么如何评价那些斟酌到最后一滴,又却始终保持着微笑的人呢?

恩格斯曾批评英国上流社会模仿东方 чай礼,他说:“俗约会把热情摧毁。”时代变迁,我们若过度拘泥于旧有的社交规范,并非适应多元化道德观念的大潮流。我想起鲁迅先生在《胡同》中的描述,大碗小碗,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演义,但生活中却充满了这样的场景。你捧起那大碗,一仰脖子喝干,让主人的脸上露出笑容,这就是一种真正的人生态度。

当然,当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艺术展示,小如桃形之杯才更能体现出高雅。但那只是艺术世界,而不是日常生活。在迎接宾客的时候,或许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饮料,但当谈及国粹——那爱尚美好的 茶 与 酒 时,我们决不会忽略它们。爱者各有所好,不可厚薄其身,以偏废其性。我五十年风雨兼程,也依赖过烈火照耀的心境,也依赖过清凉抚慰精神的心境。但从养生的角度讲,我倾向于这样改变那个传统的话语:“酒满欺人,tea满请君”。

不知大家是否认同这个观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