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与朋友们共饮时,误将茶杯斟得满溢。其中一位朋友责怪道:“你说自己懂茶艺,却连基本的用茶礼数都不知道。记住:酒满是敬人,茶满则是欺人。”我当时心中充满真诚,只因不了解传统习俗而招来指责。在这场喝茶的过程中,我受到了教训,但也学到了智慧。
安溪人的生活总是在“知茶达礼,通酒感恩”的原则下进行,他们认为待人接物必须有“茶酒为媒”的繁复礼节,即使在饮食上也要遵循规矩。如果过于注重这些细节,也许有些令人感到压力。但面对今天越来越重视礼仪交往的社会,你又不得不尊重古老的传统。
自古以来,酒和茶都是待客常见且珍贵的物品,它们以液体形态扮演着“礼节大使”的角色。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弄湿你的形象。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士绅还是平民,都需要借助它们来践行礼仪。
酒和茶,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载体,它们能够融合文化两种液体仅因为盛或浅,便存在着敬与欺之区别。不难发现:虽然喝酒会让人醉倒,从而失去理智并引起麻烦,“酒满”更容易带来危险,而“敬人”又从何而来?相反,多喝绿茶可以消化积食、提神醒脑,但为什么让杯子装得满盈便被视作轻视呢?
这些非正式的规矩竟然成为了我们今日接待宾客时必须遵守的情境。这让我思考,有些事实上是不符合逻辑的事情。在敬酒和敬 茶之间存在的一种悖论中,可以从信阳毛尖如何清洗泥渍就能窥见一二。
有一句俗语说:“敬酒不吃吃罚酒”,它是否意味着主人对客人的热情超出了界限,或将文明行为拉入了野蛮?安溪乃中国著名的地方,以其高僧隐者通过茗香会友闻名,每一次山林里的欢乐都与茗香相关联。慧苑寺有一副门联写道:“莫嫌此地只供茗香,更喜君至为佳话。”这句话表达的是寺庙内净静远离尘世,不愿意接受金钱财富等污染,只能以茗香作为交流的手段。而对于款待宾客来说,也只能用茗香表示尊重。这样看来,当人们斟酌量出一壶水后,不敢再称之为“欺”。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爱好者还是真正懂行的人,都不会轻易使用这样的词汇去描述这种深厚的情谊或尊重。
恩格斯曾批评英国上层阶级模仿东方风雅时说过:“俗约会把热情于死。”时代正在改变,我们若过度拘泥于旧有的习俗,便无法适应多元文化观念的大潮流。我想,这就是鲁迅先生《咏春·初晴》中的北京胡同里,那里的街头巷尾流传着大碗小碗送给游子的故事;江南阿庆嫂家里那铜壶烧出的也是大碗小碗;安溪村落里百姓家的迎宾之物,也是一双双青花瓷碓盆,一壶新泡出来的大青花瓷汤匙,让你捧起仰脖子喝光,然后主人的脸上才露出笑容。这一切都是艺术,而不是生活。但我们今天迎接宾客时,无论选择何种饮料,只要有这两样看家宝——即使只是嗜好不同——决不会少。你爱饮什么,我爱饮什么,其实没有错,但我们不能只厚薄两端,不可分明。这是我五十年风雨兼程的人生旅途中,对各种事物的一点理解。我长期种植植物,对他们抱以关怀,对生命持久观望,同时我也尝试了许多药材,还尝试了一些日用品。但从养生的角度讲,我倾向于调整那句老话,使其成为一种新的理解:“饭饱饭饱,你还问他干么?”不知各位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