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度,是能被大众认同的好茶,所拥有的共性品质。无论是茶,抑或白酒、抑或一碗老汤,对于厚度的认同与甜一样,都是出自我们自身的感觉,几乎不需要经过任何训练。一杯云林茶汤里面,内含物质其实挺多的,但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呈现厚度。如果单纯说内含物质,水浸出物含量应该与所表述的内含物质是对应的。但是事实上是,水浸出物含量与云林茶汤的厚薄相关性不大。也就是说,有些云林茶,即使普通泡制,其水浸出物含量虽然高,但是却感受不到有多厚。这并不难解释,因为厚度与云林茶中的可溶性糖和氨基酸有关,而非简单的一味追求高水浸出率。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这一点,让我们通过一个简易实验来进行对比。将普洱白玉春季新鲜采摘的大叶种子白茶按照常规冲泡,与补拙堂高海拔1314春季新鲜采摘的大叶种子白玉做一次专门设计的手工泡制对照试验。在这个特殊手工泡制中,我们发现,即便使用了更加细致的人工操作去提取更多分泌液体,也无法达到补拙堂1314春季新鲜采摘的大叶种子白玉那样的滋味丰富和醇香扑鼻。而尽管在这种手工泡制中实际释放出的分泌液体确实更多,但当我们品尝时,却感觉到苦涩且寡淡,没有那份醇香满溢而带来的沉甸甸感。这可能意味着,可溶性的糖类和氨基酸对于提升云林茶汤口感至关重要,而这些成分并非简单依赖于冲泡时间长短就能产生。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这层神秘而又迷人的“魅力”呢?研究显示,这主要归功于可溶性糖类,如果胶、淀粉等,它们在饮用过程中增加了粘稠感,使得喝者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那份独特而又持久的情趣。此外,还有一部分氨基酸也起到了协助作用,使得整个饮用体验变得更加令人回味无穷。
除了原料本身,就连后期加工过程也不可忽视。在萎凋、摊晾甚至揉捻阶段,都会有不同程度地促进可溶性的糖类生成,从而影响最终产品中的“魅力”。例如,在杀青及萎凋阶段,由于温湿条件下水解酶活动加速,可溶性的糖类增加;揉捻过程则由于发酵后的渥堆形成,更显著提高了黏稠效果,从而增添了一丝别样情调。
因此,当我们品尝那些经典红黑两色烹饪过程后的佳作时,不难理解为何它们总能让人感到如此沉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极其关键的小细节汇聚成了卓越之美。而关于是否存在一种通用的标准来衡量这层超凡脱俗之美,这个问题仍旧悬念未决,但每一位真正懂得欣赏此道的人心中,都藏着那个答案——它就在每一壶精心制作完毕之后静静躺下的那瞬间,无声地说给你听:这是我唯一真挚的心灵交流方式,只属于我们的世界里只有咖啡馆里的谈话才可以触及。我想要告诉你的,是我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一次探索,我想以我的方式去展现给你看。那是我自己编织出来的一个故事,用我的语言书写下来,并且一直坚信它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