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乌龙茶与红茶的发源地,种茶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武夷先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品质优异、种类多样的武夷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物质和非物质的宝贵财富,其中包括:有形的茶艺、无形的茶技及文化理念等。
武夷岩茶的八次历史演变造就一世岩骨花香
汉朝至元代前的历史演变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军灭了闽越国,并诏令将闽越民举迁江淮之间,以虚其地。当地官员将武夷茶献给汉武帝,但史志中未见汉代武夷山产茶记载。考古发现显示城村汉城遗址数以万计的陶器里,有大量茶具——tea壶、tea杯,这证实了在那个时代闽越先民已经开始种植和饮用绿色植物制成的人工品。
唐代至宋代中的发展
唐玄宗于784年诏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道教将其列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而佛教寺庙也大兴,使得这片土地名声日高。据林祥瑞、刘祖陛《福建简史》记载:“唐代福建的土特产就是山区的tea和沿海的盐”。其中包括:
《送tea与焦刑部书》,写到送出的是晚甘候。
《尚书惠蜡面tea》(系福建最早的tea诗),讲述了当时采制时间、礼祭制作运输煮饮以及受赠者的感激之情。
明清两朝中的革新与发展
朱元璋诏令“罢龙团改制散te”,后期改进为炒青绿te法提高了生产量和质量。在明·徐火勃《te考》中记载:“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te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wuyishan之名甲于海内矣。”
清初崇安县令殷应寅曾招安徽黄山僧制松萝Te(发酵后的炒青绿Te),并在反复摸索改进基础上形成了岩Te(乌龙Te)的制作工艺。此外还创立小种红Te——星村桐木关所产正山小种红Te,因湿度大难以晾青,便用室内烘青,再烘后带有松烟味称正山小种。
战乱影响之后至今
1948年仅1.3万斤,1914年的销量45万斤相比已是巨大的落差。但随着试验成功九一八揉机等技术创新,以及著名人士如吴觉农张天福王泽农等人的工作,现今面积达10万亩总产近1000万斤,比1978年的增长13倍以上,与1948年的更是天壤之别。2002年被列为国家《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tection product》,2006年6月手工制作技艺被确认为首批“nationa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头脑确保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