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与朋友们共饮时,误将茶杯斟得满溢。其中一位朋友责怪道:“你说自己懂茶艺,但连基本的用茶规则都不知道。记住:酒满是敬人,茶满是欺人。”我本心中真诚,只因不了解传统习俗,被指责。我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了宝贵的一课。
安溪地区以“知茶达礼,通酒感恩”而闻名。在那里,不仅有着繁复的社交礼仪,还有着对饮食和饮品的严格要求。如果总是过于注重这些规定,那确实有些累人。但面对如今越来越重视礼仪交流的社会,你又不能忽略自古以来就有的礼俗。自古以来,酒和茶都是待客常见物,也是待客珍贵之物。这两种液体作为“礼节大使”,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损害你的形象。
酒和茶,无论是在官方场合还是民间,都拥有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仕宦大夫还是平凡百姓,都要借助它们来践行礼仪。
酒和茶,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载体,它们能融入文化,却因为盛或淡,便存在敬与欺之间的差别。说起来也怪:酒会让人醉倒,而醉后可能会做出错误的事情,“酒满”更容易造成伤害,“敬人”的意义又从何而来?而茶是一种健康可口的饮品,多喝只会消化良好、提神醒脑,更能解除孤独。但为什么“tea full”(全盛)却被认为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这种不成文的规矩,在我们今天接待宾客时却成了不可违背的事实。
世上有些事情真是难以理喻。在敬酒、敬 茶 的相悖定律中,我学会了如何清洗泡制后的残渣,从中窥见了一些道理,有句话说:“不喝主人给你的罚酒,是因为主人的热情太过了?”或者,将文雅变为野蛮?安溪乃中国最著名的地方之一,以其历史悠久且高洁的心灵环境而闻名,其中僧侣们用以邀请友人的方式往往只使用青瓷小碗,这代表了他们追求内心宁静与精神上的纯净,而非外表华丽。这让我思考到:是否真的应该谨慎地斟酌每一次举杯或捧盏?是否真正理解了所谓“尊重”的含义?
恩格斯曾批评英国上层阶级模仿东方风尚进行晚宴时,他说:“俗约会把热情冷死。”时代在变,我们若过分拘泥于旧习并未适应多元文化潮流。鲁迅《老夫子》里描述北京胡同里的粗犷气息,以及江南阿庆嫂家的大碗白开水,即便是在简单日常生活中,也充满了宽容与欢笑。你拿起那碗足够大的青花瓷装饰好的玻璃杯,一边仰望天空,一边慢慢品味着那份浓郁芬芳,让周围的人感到温暖。而当它成为艺术展现的时候,我们则选用小巧精致的小桃形杯子,这正如生活中的微妙差异一样,没有绝对标准,只有一种感觉——当你觉得自己需要某样东西的时候,它就自然出现。
因此,当我们迎接我们的朋友时,无论选择何种饮料,只要保持爱意,那么每一个举手送来的温馨就是最好的祝福。我走过五十年的风雨生涯,并通过我的观察发现,每个瞬间都值得珍惜,但这个世界永远不会停止变化,所以改变一下那些陈旧的话语,用新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