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与朋友们共饮时,误将茶杯斟得满溢。其中一位朋友责怪道:“你说自己懂茶艺,却连基本的用茶礼数都不知道。记住:酒满是敬人,茶满则是欺人。”我当时心中充满真诚,只因对此俗语不甚了解,因此遭到了批评。在这场关于饮茶的遭遇中,我虽然受了挫折,但也学到了许多。

安溪人的传统就是“知茶达礼,通酒感恩”。在社交场合,我们总会使用“酒酒为媒”的繁复礼节,即便是在品茗和饮酒,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矩。如果过于注重这些细节,那确实有些让人感到累。但面对日益严肃的现代社会,你又不能忽视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些传统礼仪。

自古以来,茶和酒都是待客必备且珍贵的物品,它们以液体形式扮演着重要的“礼节大使”。如果处理不当,它们甚至可能玷污你的形象。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仕宦大夫还是平凡百姓,都要借助它们来维持礼仪。

这两种液体,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载体,它们能融入文化之中,但却因为盛量或不足,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敬意与欺凌。而奇怪的是,有时候人们会因为喝醉而做出愚蠢的事情,而不是因为被敬而高兴,“敬”之意从何而来?相比之下,多喝绿茶能够消化食物、解除孤独,并提神醒脑,所以理应给予更多,这样的“满杯”怎么能被称作欺凌?

这种非正式但普遍认同的情谊,在我们今天接待客人的过程中成为了一个潜在的规则。这让我思考,从敬酒到敬茶之间存在的一个悖论,以及信阳毛尖如何清洗残留油腻味,就反映出了这一点。一句常言说:“君子饮不尽,不及尊老;士饮不醉,不及明志。”它似乎是在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过度,或许也是将文雅变成了野蛮?安溪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地产,其历史悠久,以山林清幽著称,每次聚会都是以茗香为主,每一次邀请都是以竹影为伴。在慧苑寺门前有一对门联写道:“莫嫌宾客未尝见盏,最好与他共赏月光。”这里所说的清净远离尘世,将所有杂质拒绝,而僧侣只能享受清凉,再次只好用 茶来表示尊重和款待。

每一滴水温柔如初春雨,每一口气润泽如夏日风。我想,当我把一壶新泡好的绿叶倒进大碗里,让那轻微波动成为丰富色彩,那些沉淀下的碎片仿佛承载着千年的智慧,让人无法抗拒地想要深深吸吸。那份温暖流露出的,是一种超越言语界限的情谊,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心灵沟通。我长期种植不同品种的大青花瓷碗里的绿叶,为那些亲朋好友带去那份宁静与慰藉。当他们举起那盛满翠绿汁液的大碗,一仰脖子咕噜一口,那个瞬间,他们眼中的喜悦仿佛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物。而我,则在那个瞬间感觉到了一种内心深处的人生意义,那是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界限的情感交流。

爱惜生命,用心呵护身体健康,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一个崇高目标。而对于那些追求精神层面的提升者来说,更希望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寻找更深层次的人生意义。那么,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或许可以这样理解:真正值得赞扬的是那种即使杯子装得再满,也始终保持着恭顺态度,用心倾听对方的话语,用行动回馈对方的情感。这是我近五十年来学习养生的一个核心观点,我认为这是真正的人生智慧之一。不知各位是否有相同的声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