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度,是茶饮品中深受众人青睐的共性特质。无论是茶、酒,还是一碗老汤,对于厚度的感知与欣赏,都是源自个人内心的直觉,不需过多训练。一杯茶汤里,虽然含有丰富物质,但并非所有成分都能传达出厚实感。如果仅从水浸出物来看,它们似乎与厚度密切相关。但事实上,水浸出的物质与茶汤的厚薄之间联系不大。这可以简单解释:厚度与茶多酚间关系并不紧密。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这一点,让我们做一个简单实验:将普通寿眉白茶冲泡得浓稠,与补拙堂高海拔1314春季寿眉白茶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即使普通寿眉被冲泡得更浓郁,也无法达到补拙堂1314春季寿眉那样的厚重感,而水分量相较而言,其实应该更多,但在品尝时,却感到苦涩又淡口,没有补拙堂1314那种醇和之感。或许是因为可溶性糖对生成这种感觉所起作用较大,所以让我们难以直接体验到它。而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这层感觉呢?构成这种感觉的主要成分通常认为是可溶性的糖类,如单糖双糖(葡萄糖、果糖等)以及可溶性的果胶和淀粉,这些物质通过增稠效果产生粘稠触感。此外,还有一部分氨基酸协同作用,使我们觉得茶汤更加丰满。这些材料既来自原料,又涉及后期加工过程。在原料方面,鲜叶中的这些呈现出“肉眼可见”质量主要受到季节和树龄影响。大致来说,在春季时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而秋季则比春天多;而树龄越大的 茶叶,其中含有的可溶性糖与氨基酸比例会增加,因此整体来说,春天采制的茉莉花香普洱便显得尤为珍贵且滋味更为丰润。而不同的加工方法也会影响其厚度表现。在萎凋摊晾期间,可溶性糖增加;杀青萎凋时温湿条件下水解酶加速反应促进了此类变化;揉捻过程中,由于外溢液体形成,可解决在内表面沉积,以此提升整体黏力。此外红黑两种发酵后的产品,更能通过大量生成额外的一定程度甜味来提高总体滋味层次。
对于人们品尝到的每一口佳肴,每一次咀嚼,每一次回味,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情绪效应——一种提升高级享受的手段。我想这个提升手段至少有三个方面:
首先,那些塑造高度黏力的成分,如果胶等,并非给予明显风味,而是在我们的舌尖上形成某种遮蔽效果,就像摄影中的减光镜片削弱光线强度,使苦涩之情更加平缓。
其次,这些具有很高黏性的化合物还起到了润滑作用,将那些刺激性的化学反应柔顺化,从而减少涩嘴感,因为涩嘴常常被认为缺乏尊严。
最后,当这些透明、高粘液混合在口腔壁上,与其他微粒如甘露、低浓度抗氧化剂以及香气一起留存,则极大地延长回忆美好瞬间所带来的愉悦,并增添持久价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