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靖县船场镇区驱车往山上的坑头村行驶,穿过一片半原始的森林,经过40多分钟的崎岖山路后到达海拔近1000米的山顶,台商曾武宾600亩的德利生态农场就“藏”在这里。从4月中旬开始,他就开始忙着安排工人采摘茶青,制作生态茶。 去年春季,他做的蜜香红茶一季产量虽不足1000公斤,批发价一公斤却达1200元-2000元,市场供不应求。曾武宾说,他制作好茶的秘诀就是:给茶园做“加减法”。 采摘: “加”人工成本“减”机械运作 “手工采摘,一芽二三叶,这是我对茶叶采摘的基本标准。”曾武宾对茶叶种植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每逢采茶季,都要对茶工千叮咛、万嘱咐,保证茶青原料的均匀度和高嫩度。 2008年,在做茶叶买卖十几年的曾武宾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坑头村这片种茶宝地,从移植软枝乌龙品种过来,一守就是7年。 德利生态农场90%的制茶设备来自,这些花费上百万元引进的烘干机、炒青机、摇青机等设备,在精细化制作上令人叹服。即便如此,在采摘方面,曾武宾却坚持不使用采茶机。 “采茶机虽然效率高,但采得参差不齐,不好制作,没办法达到做好茶的高要求。”为此,曾武宾宁可多花几倍的人工费,聘请二三十名工人手工采摘,从源头上把关,确保茶叶品质。 施肥: “加”有机肥料“减”农药残余 源自的蜜香红茶可谓“身娇肉贵”,是各个红茶品种中,唯一先天性要求有机种植的茶类。它的鲜叶原料要求有小绿叶蝉的噬咬,在制作过程中,小绿叶蝉分泌的唾液与茶叶中的多酚和酶物质发生反应,才能产生特殊的花蜜芬芳。为了保证小绿叶蝉的繁殖,茶园严禁使用任何农药产品。 “茶树绝对不能喷农药、激素,只用深海鱼精、花生、黄豆、蘑菇废料等有机肥,以及研发的植物萃取防虫液。”曾武宾说,每年冬季是茶园施加有机肥的最佳时间,一次5万元的成本比普通肥料高出不少,产出的优质茶青才会散发出花蜜香气。此外,他每年都会邀请的专业农技人员过来,现场检测茶叶和土壤,保证茶园98%的土壤呈中性,这样更有利于茶树生长。 管理: “加”植被覆盖“减”茶树面积 今年年初,曾武宾在茶园套种2000多棵日本樱花、针柏等名贵树种,并逐步完善农场的景观道路、花卉、果木种植。如今,站在群山之巅眺望曾武宾的生态农场,茂密的森林植被将层次分明的茶园环抱其中,一排排绿树把茶园分区块隔离开来,成为制作不同茶叶的天然分界点。 “别人承包茶园都是满山茶树,尽可能多种多产,我宁可减少茶树种植面积,也要保留五分之二的天然灌木。”曾武宾说,这样种茶才有利于保持水土,且湿度高、雾气大的环境,又能为茶园提供充沛的养分。 在曾武宾的造景“蓝图”里,这些绿化工程只是起步阶段,他希望在三五年后,茶园能“摇身”变“花园”,形成茶、花、果、木和景观一体化的休闲场所。“到时我想在樱花树下饲养一些梅花鹿,既可以吸引游客来观赏,又能给茶园的整体环境加分。” 台商曾武宾(右)向工人讲解采茶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