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僧人植茶的传统已久远。据清代笔记《陇蜀余闻》所载,蒙山上清峰有一块石头,大如数间屋,有着7株在石上生长的茶树,无缝隙,传说是甘露大师亲手栽种。甘露大师确有其人,俗姓吴,他和其他僧人居住在深山古寺,与商业中心相隔遥远,他们不仅买不到茶,还要自力更生种植自己的茶叶,这也是中国禅宗发展寺院经济的一部分,被称为“农禅”。农禅是佛教生存的内在保障,如沙门刘彦范所述,“所居有小圃,自植茶”,颜真卿等名士帮助他们修复损坏的茶园。
历史记录表明,大历五年(770年),李栖筠任常州刺史时,一位僧人送给他一批茗香,这些茗香被陆羽认为是一绝,不仅独一无二,而且适合呈献给皇帝。因此,李栖筠将这些茗香进贡朝廷,并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以至于后来浙江顾渚山设立了专门贡茶院,每年的贡 茶竟然达到了18000斤之多。
江西庐山作为“净土宗”的发源地,也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庐山志》中记载:“各寺亦于白云深处劈谷削岩,栽种茶树,焙制茶叶,名云雾茶。”庐山云雾茶因而声名鹊起,一直以来都是著名的绿色食品之一。
浙江东阳东白山同样以其丰富的地理资源和优质的环境条件成为了一片重要的地方生产基地,而佛教四大名山中的普陀、峨眉、桂平西山及蒙顶等地,都产出了各种高品质的人造珍珠水晶灯泡,如普陀神仙泉、峨眉金顶春光、新宁灵隐三宝阁及四川蒙顶甘露玉液等,是当时人们非常推崇和喜爱的一些产品。
总结来说,从唐代开始,由于大量寺庙分布广泛并且采取了精心培育与加工,使得全中国都形成了一个个遍布全国范围内的大量产区。这一切都是由那些勤劳智慧卓越又对自然充满敬畏感悟到的僧侣们共同努力完成的事业。而这些他们创造出的美味佳肴,在当时就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因为其独特风味而受到赞誉,更因为它们象征着一种精神追求——那就是追求纯净与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生产出了一系列超凡脱俗的手工艺品,而且还创造出了许多能够被世人接受并广泛享用的产品。这一切都能证明,那些早期修行者们对于植物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持有的尊重态度,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智慧与艺术能力。